中国传统文化未来会消失吗?

如题所述

必然不会消失,除非整个中华文明都消失了。我们现在的文化也是从传统一脉相承下来的,传承过程中有些不适应时代的东西必然会消失,但真正的精髓会流传下去。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用五个字就能概括——仁义礼智信。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因为这五个字已经深入灵魂。日本人朝鲜人虽然当年也学中华文化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但这五个字他们始终学不全。别看他们动不动就把这些挂在嘴边,可一做事就露馅了,因为他们只把它当成一层皮,而没有渗透到骨子里。
中国经历过很多次外夷入侵,某些外夷甚至搞文化侵略妄图毁灭中华文明,但结果还是失败。因为他们挖不到中华文明的根,中华文明其实已经和每一个中国人融为一体,谁有那个能耐灭绝它?
再比如说中秋节、春节,尽管节日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节必须要过,无任何条件可讲。谁要是不让中国人过春节,中国人敢跟他拼命,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不拘一格,固守本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7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汇集而成的。任何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必然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极强的封建性,其内容也纷繁庞杂,精华和糟粕混杂其间,这需要我们对其要进行全面地审视和剖析,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化,以此来适应21世纪中国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同市场经济中的现代理念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与否。本文拟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问题,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思考。
  
   一、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新观念的矛盾
  
   第一,传统的“伦理至上”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观念的冲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也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其“伦理至上”观念对中国社会、对华夏民族成员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它把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体人格的完善视为人生的最高要求;另一方面,提倡精神上的追求应当优先于物质上的满足。其共同作用的极至,即导致了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禁欲主义”。而市场经济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满足人们的欲望,它是一种物质极大丰富、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经济制度。其本质就是对于物质利益的关注与追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功利主义。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强化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注,从而使传统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等观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商品经济意识、物质利益原则将广泛体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第二,封建宗法家长制的“人治”观念与市场经济的“法治”观念的冲突。《礼记曲礼》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等级和专制制度的重要手段。礼所维护的核心是封建家长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着对他人的生杀予夺之大权。因此,“礼治”的实质便是“人治”。传统的“人治”观念在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与“人治”相反,“法治”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立在公平、正义之上的法制,与中国传统的人治观念水火不相容。我们要建立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就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必须彻底清除宗法家长制的人治残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可依的法律条文。然而,由于中国人受人治传统的影响相当严重,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普遍较为淡漠,致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特别突出。我国法制建设任重道远。
   第三,传统的“重直觉轻思辨”观念与市场经济中“注重科学技术”理念的冲突。重视直觉、轻视思辨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考察中国的科技发展史,我们不能不为中国古代技术创造的辉煌成就与科学理论贫乏落后之间的悬殊而困惑。早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前,由中国人首创的技术发明就有数千种之多。然而,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却无实质性的进展,以至于到了近代以后,在先进技术方面被西方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理想轻效用”“重直觉轻思辨”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一方面,我们的祖先标榜崇高的理想,却忽视效用;另一方面,把智慧与兴趣专注于比较具体的对象,缺乏追根究底深入探究事物规律使之上升到抽象理论的热忱。对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等人承认中华文明的辉煌,同时又对中国人逻辑推理与实验论证及追根究底精神的贫弱表示惋惜。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应该努力克服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的弊端,注重科学技术研究,使我们在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主宰的新时代里,占据一席之地。
   第四,传统的崇古和追求安稳心态与市场经济的“锐意创新”观念的冲突。农耕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它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它使人们把传统作为生活指导,从而凝结成强烈的“尚古精神”。传统的认知价值取向是惟古是法、惟古是崇。在这种社会认知观念支配下,历代统治者总是以敬天法祖为为政之道,“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铁一般的规矩,禁锢着几万万中华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并在中国形成了顽固的“古、老、旧”崇拜。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文化的传承和创造者是人,所以,破除惟古崇古、因循守旧观念,培养国民的创造性、树立锐意创新精神,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而又迫切的要求。尽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的结构和观念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传统的人们的创造性、锐意创新精神等还在受着严重的束缚和制约。
   第五,传统的“均平”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先富带后富”思想的冲突。中国传统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封闭的自然经济系统,古圣先贤们致力于追求“均平”的大同世界,宣扬“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均平”思想的存在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国后,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一大二公”、吃“大锅饭”、搞平均分配的现象,就是这种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向作用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打破大锅饭,批判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逐步树立了一种新型的经济价值取向,允许一部分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勤劳致富、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一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它允许财富分配上的差别,在消灭绝对贫穷的同时,容许相对贫穷的存在。可以想见,传统的均平思想与全新的共同富裕思想必然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地冲突、碰撞。
第2个回答  2019-02-07
绝对不可能消失,否则中华民族就不存在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不是(白混)的😂
第3个回答  2019-03-31
中华文明迟早会消失的,可能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十几万年,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进化为海陆空人科生物,中华文明就会消失。
第4个回答  2019-02-07
肯定不会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的精华部分,比如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些精华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