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的攻击部位

看了我们学校的表演 想知道两个手指怎么能伤人 威力到底怎么样

你说的那种手法叫螳螂勾手,也称为螳螂手,
算是螳螂拳最独特的手法之一,
但螳螂拳并非全用这种手法攻击。

螳螂手有多种用途,主要是用来控制对方,
例如用螳螂手做试探攻击,一旦触到对方手臂,
立刻就可以转而抓住对方的手,进而贴身连打,
用法跟咏春拳的勾漏手、太极拳的采手,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攻击方面,螳螂手伸出的两根手指,可以攻击对方的要害部位,
如眼睛、咽喉、心口等,
攻击点集中的螳螂手,对这些部位有很大的威胁性

另外,其实螳螂拳的主力攻击手段仍然是拳、掌和腿等,
螳螂手主要是作为试探和辅助攻击之用。
我有位师兄就是练八步螳螂拳的,
跟他交手时,他主要还是用掌在攻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24
楼上的有人不懂别胡说。螳螂拳是很实用的拳法。不过确实螳螂拳并非主要用两个手指去伤人,应当也是“挨着何处何处击”的,两个手指只会去攻击对方的薄弱部位,比如眼睛、咽喉等。还可用于点穴。实际上,各种传统拳术中都有这些技术,只是手形不同,方法不太一样而已。
第2个回答  2007-09-24
螳螂拳
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在武术各拳类中具有显著的独特风格。

螳螂拳是在少林长拳攻防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了螳螂的许多特长编制的一类优秀拳术。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又广泛地吸收其它拳术的一些优点加以改造,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独立拳派。

此拳据传发源于明末清初年间,一名叫王郎的武术家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启发,然后他捕捉了许多螳螂,经常地戏斗,观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细小神态动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卦、劈等动作是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他编制了一些巧妙的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再度访友比武连连获胜。王郎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胶东各地。主要流派有“七星”、“梅花”、“六 合”。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动作的组合结构上更为相近。这两种螳螂拳的许多套路名称,动作组合,攻防办法等方面都大同小异。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梅花”名主要来自梅花螳螂拳讲究出手成撮,多以几招连贯为伍,强调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遇回为高,加之步法的灵活变换好比朵朵梅花迎雪开。由于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较比七星螳螂拳在刚柔相济等方面更为深化些,所以有人称梅花螳螂拳。

六 合是指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六 合螳螂拳对“以意变导形变”的要求更为严重严格,讲究轻灵、柔顺、巧妙;要求活似机轮、圆似刚球、一动皆动、一静皆静、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类主要分明、暗、刚、柔、滑五劲,从劲路和套路组合形成看有更明显的演化特点。六 合螳螂拳同“七星”“梅花”在动作的组合结构、套路内容、演练风格上差距较大,在刚柔劲法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柔,因此有人称它为“软螳螂”。人体的结构同螳螂的结构不同,要把螳螂的特点在人体上提练成“拳术化”,避免“动物化”,势必“重在取意”。

螳螂拳虽属“象形拳”类,但从总体来讲是“重意”不“重形”。螳螂拳气势要求紧快即眼快、手快、身快。演练要式快招连、一招三变,气势逼人而又变化莫测,处处表现出刚柔相济、长短互用,勇猛泼辣,机智灵活,变化多端的风格。

螳螂拳各种不同派别,在演练上有很大不同,比如六合螳螂就是取意的典型。少林螳螂对形体更加讲究一些。这只是偏重的不同,事实上都是讲求形意合一。形是载体,意是本质。

参考资料:百度;词条

第3个回答  2007-09-24
扯淡 ..
没有你说的,
武术套路,只是表演
第4个回答  2007-09-26
哈哈,说得有趣。我再补充一点。双指锁喉。哈哈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