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简体繁体字?

如题所述

随着目前全球汉语热的兴起,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使中华文化中的大量古代典籍至今仍然能为人们阅读和理解。汉字作为共同的书写体系,也是联系中国各方言区的工具,在当今也成为世界华人联系的共同纽带。 目前的汉字大体上可分为繁体和简体两个系统,这其实是自汉字产生以来就有的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锐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汉字产生,简体字、繁体字之分就一直存在,同一个字可能有两种字体,特别是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俗字”,即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在严格意义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简体字”实际上应该被称为“简化字”。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就公布了《简化字表》,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实施。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府分阶段公布了《简化字表》,并在大陆范围内加以推广。 许多专家表示,现在公布的简化字大多数是收集民间流传已久,比较认同的简化字体。中国以前曾经试行过一些简化过头的生造简化字,有的甚至失去汉字原有结构意义。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简化字,如“展”字曾被简化为“尸”字下面加上“一”,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尸横遍野”,但如今这样的许多字都已经被废除了。目前,中国在实行简化字时非常慎重,通常都要先试行一段时间,在报上刊登,反响好的才保留。 专家们认为,其实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有各自的优点。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进趋势基本上是由繁入简,可以说汉字的历史就是一个简化的历史。在1949年前,大部分中国民众不识字,现在大陆民众的识字率约90%,除了普及教育的作用外,简体字的推广也功不可没。 郭锐教授认为,从大众文化的使用角度讲,简化字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世界上一些使用汉字的国家也因此进行汉字简化。比如,**早就有自己的简化字,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中还部分地吸收了**的简化字。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开始正式推行简体字。即便是一直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地区,在民间也有不少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出现,比如台湾的“台”字,大部分台湾人约定俗成使用简体字的“台”,而不是繁体字“台”。 郭锐教授说,当然,繁体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在书法中。更重要的是,繁体字是对汉字演变的一种记录,如果繁体字消失,汉字的演进链条中就会缺失一环。另外,繁体字的识别能力还是阅读经典古籍的前提之一,如果不识繁体字,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必然受到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繁体字是指中国汉字简化后被简化字(又称简体字)所代替的原来笔画较多的汉字。为方便说明事物即交流沟通而创造。
  简化字,大陆民间称为简体字,为方便书写而使用。顾名思义,简体字就是相对繁体字而言,笔画简省之字,简体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字、行书、草书以及在解放区的民众自己创造的一些形声字、会意字、特征字(如:团、队、护、沟、艺、宪、忧、穷)。
第2个回答  2015-05-12
简体中文,是现代中文的一种标准化写法,与繁体中文(又称正体中文)相对。简体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目前,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
中国文字的简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政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字体的简化。当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