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诗歌的韵脚是!

如题所述

作者:余本莹
发表时间:2009-6-8 17:42:47

《再别康桥》韵脚问题探讨

细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难发现,全诗共分七节,每节四行,基本上每节二、四两行押同一个韵,如第一节“来”和“彩”都押ai韵,第二节“娘”
和“漾”都押ang韵,第三节“摇”和“草”都押ao韵,第六节“箫”和“桥”同第三节都押ao韵,第七节“来”和“彩”同第一节都押ai韵。
在第四节中,第二行末字“虹”的韵母为ong,而第四行末字“梦”的韵母为eng。乍一看似乎有点出入,但由于二者读音相近,也可算作押韵,这相当于诗词格律中的通押。
但
在第五节中,第二行末字“溯”的韵母为u,而第四行末字“歌”的韵母为e,这二者的读音恐怕就相去甚远了。作为新月派第一掌门人的徐志摩是极为赞同其同仁
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的,他们与新月派同仁们共同致力于“创格的新诗”写作。分析徐志摩诗集中大量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就是完全按照“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来写的,几乎无一例外。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严格的押韵。
那么《再别康桥》第五节中“溯”、“歌”二字是如何押韵的呢?我认为作者之所以将其视为押韵,是因为存在如下两种可能。
首先是方言误读的可能。
我
们知道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1915年考入上海浸信学院,在故乡度过了18年的青少年时光。而浙江海宁硖石一
带恰好属于吴方言区,在吴方言中韵母u与e的读音相当接近。徐志摩一生只活了短短34年,而对其性格、习惯等形成影响最深刻的前18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可想而知,他显然会受到吴方言的深刻影响,而在吴方言中“溯”与“歌”是可以算押韵的。例如在1925年10月29日发表于《晨报副刊》第1298号上的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的第三节中,徐志摩同样是把“苦”与“过”视为押韵,这也是受吴方言发音特征影响所致。
其次是作者误读的可能。
由
于“溯”与“朔”字形极为相似,所以很多人都容易把二者搞混淆。而作为从小就生活在吴方言区的徐志摩,恐怕就更加难以区分二者读音的差别。因此作者很有可
能一直都是把“溯(sù)”误读作“朔(shuò)”的。在1924年6月17日发表于《晨报副镌》第138号上的《去罢》第三节中,作者把“破
(pò)”与“贺(hè)”视为押韵。这与作者误把“溯(sù)”读作“朔(shuò)”而视之与“歌(gē)”押韵是一致的。而在1924年11月25
日发表于《晨报•æ–‡å­¦æ—¬åˆŠã€‹ç¬¬54号上的《盖上几张油纸》的最后一节中,作者将“在树林间”的“间(jiān)”和“独自在哽咽”的“咽(yè)”视为押
韵,很可能也就是因为作者本身误把此处的“咽(yè)”读成了“咽(yàn)”。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