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谁执法谁普法”

如题所述

“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是我国“六五”普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它要求各部门各行业要按照该原则,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本部门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也就是要求实施法律的部门和机构承担起普法的任务和责任。

如何理解“谁执法谁普法”中的“谁”,对落实普法责任至关重要。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教授表示,毫无疑问,执法者有普法的义务,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向执法对象讲清楚所执行法律,执法对象不懂的地方,应告诉对方。

作为各主管部门,也应承担起普法工作,而不是说仅仅由部门内具体执法的机构去普法。他举例说,环境监察部门作为执法单位,在平时或者执法过程中需要进行普法,但环境宣教、政策法规等部门也都负有普法的责任,就是说普法是整个部门和系统的事。

扩展资料

具体来看,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现实意义主要有:

一是“谁执法谁普法”有利于明确和扩大责任主体。这一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在普法中的任务与责任,普法不再是相关单位的附带性工作,而成为一项基本的职能。比如,针对环保法律法规,各级环保部门及其执法主体都有责任开展普及工作;而法院在审判环境违法案件过程中,同样也有责任开展普法工作。

二是“谁执法谁普法”有利于依法执法和文明执法。严格执法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普法。在严格执法过程中不仅使国家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同时也向人民群众传播法律、宣传法律,使执法过程成为最生动的普法实践。同时,“谁执法谁普法” 能够倒逼执法,让执法部门及执法人员依法执法,转变以处罚为核心的执法方式,把执法与普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避免野蛮执法,推进文明执法。并且在普法过程中,也会通过群众的反馈,发现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执法效率。

三是“谁执法谁普法”有利于形成大普法格局。“谁执法谁普法”能够充分发挥各执法部门主导作用,扩大普法工作覆盖面,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真正形成部门、行业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四是“谁执法谁普法”有利于促进和提高执法者自身的法律素养。打铁尚需自身硬,“谁执法谁普法”对执法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执法部门不仅要精准掌握法律、了解法条表面含义,还要吃透法条的精神实质。比如,新修订《环保法》中规定“按日计罚”,环保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不仅要向处罚对象讲清楚怎么罚,还应说明白为什么这么罚,做到处罚有据,服人以理,以免后犯。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网-“谁执法谁普法”如何落到实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新疆网讯 (记者吴杨)实现全民守法,首先要全民懂法,懂法就需普法。自1986年至今,全民普法教育规划已走过近30年,今年已进入“六五”普法规划中期。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请问,这与以往普法思路有何不同?

  陈奇彪: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普法概念,严格来说,比以往范围更广。要求一是各党委中心组要学,二是各行政学院、党校、干部学院等都要把法制教育列为必修课,三是全社会的普法,要通过设立普法讲师团,或通过志愿者、律师等群体或行业的力量宣传法制,还有就是行政机关,要坚持“谁执法谁普法”。比如,税务部门就要宣传税法,劳动保障部门就要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往,我国普法主体大多是大中专院校的教师,或一些单位的宣传机构等。即便是一些执法机构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也多是聘请一些专业的法律人员或者学校讲师进行普法。以党校为例,以前法制课并不是必修课,现在这门课将和党史党建课程一样,被列入了党校、行政学院等的必修课中。足见对法治教育宣传的重视程度。“谁执法谁普法”,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也对相关部门机构提出了更高的宣传要求,要不断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普法模式上不断努力创新,以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

  强调“谁执法谁普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陈奇彪:执法人员既是执法者又是普法者,这对执法行为本身是有帮助的。

  一方面,执法者同时又是普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就会端正其自身行为,同时,在普法的过程中,也会通过群众的反馈和质疑,发现反思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是相辅相成的。

  当下,新疆“去极端化”和“三非”整治工作任务繁重,在普法宣传上,需要有哪些侧重,更要注意些什么?

  陈奇彪: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此前,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也明确要求:“要坚持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在“去极端化”和“三非”整治工作任务繁重的现实下,在普法宣传上,首先要注意重点人群有所侧重。比如,对农村青年和流动人口的普法。据统计,新疆刑事案件发案率:流动人口约占70%;治安案件约占60%以上。

  还有就是对在校学生的普法。过去的一些事件已经证明,年轻人,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流动人员,更容易受到别有用心者的蛊惑和煽动。

  其次,要注意对涉及民生的法治建设要有所突出。比如对依法保障就业和教育优先的问题。

  最后,在宣传加强创新民族团结工作时,要学会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比如,依法规范民汉合校、合班,推进双语教育,以法治思维促进民族团结,以法治方式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通过正面积极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手段,让各族群众对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入心入脑,外化为自觉遵纪守法的行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