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苏鲁支语录》(鲁迅翻译的名字,现在一般翻译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过我觉得现在的译本不如徐梵澄(鲁迅的学生)翻译的好) 看哲学和看历史或者文学区别还是大很多,历史是和文学多半还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是非准则的确立。哲学给哲学自己的定义就是反思一切,包括反思智慧,反思知识,反思反思本身。所以哲学当中给不了你任何的答案,不能像历史一样让你明得失,也不能像文学熏陶你的气质。但一旦你陷入诸如“人生的意义何在”之类的问题时,只要你是个独立的,爱思考,爱怀疑的人,你会轻易接受励志书上写的“人生就是努力拼搏,追求理想”,或者文学书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爱”么?当然,你得怀疑,得反思,得到源头去,纵观整个哲学史,也就是人对这类问题看法的发展史。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转向,一直到康德对最根本——“我们的认识能力真的能认知世界么”的问题的反思。最后我发现,没办法,我们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理由来支持我们所谓的真理真的就是真理。那么怎么办?人生的意义难道真的无法寻求或者不存在?
这时我碰到了尼采。当形而上学洞穿了生命的虚无后,该是非理性来建造一切的时候了。我们只需要反方向思维,为什么要为生命寻找意义呢?生命本身才是一切事物有意义的基础啊!是我们的思考方向除了问题,试图用理性来解决超出理性的问题,人是那么的独一无二,为什么就不能嚣张一点站起来说老子就是老子自己的意义呢?
或许很多人都有人生的意义自己决定的概念。但没有经过对认识能力的思考,没有反思过为什么我们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意义,那么你的信念是不稳固的,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
纯手打,这么多字不容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