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的被动句、判断句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担者,这种句型是被动句。所谓判断句,是指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判断主语的句型。

一、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



扩展资料:

一、被动句的注意事项:

1、标志被动句是用一些被动词来表达的。

2、无标志被动句也称为概念被动句。

二、判断句的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被动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判断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句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1被动句就是“被”字句并举例说明,被动句的注意事项,使用被动句的适宜情况。2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1
1、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借助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用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
第二种,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史记·楚世家)
③“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种,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第四种,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吾翁即若翁,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用动词“是”“为”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动词,在汉以后作判断动词则多起来,判断动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断。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6)“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不表示判断。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个“为”表示判断)(《鸿门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无人也。”(《五人墓碑记》)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表示判断。
(9)无标志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0-18
百度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