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陕西女首富周莹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

如题所述

周莹,字竹君,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周家原是陕西富商大户,后逐渐败落,周莹自幼便父母双亡,无依无靠。

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在兄嫂的安排下,年仅17岁的周莹嫁给了泾阳县安吴镇安吴堡的吴聘,要给这个重病缠身的男人“冲喜”。此时的吴家是如日中天,吴聘的父亲吴蔚文出任朝廷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曾任湖北后补道台、山西宁武知府等职。同时,他还承办江苏、安徽、江西的盐业专卖,是与胡雪岩同时代的“红顶商人”。当年,他凭借办理淮盐盐务掌握数百盐引之便,在扬州设立盐务总号“裕隆全”,在各地设立分号,一年就有数百万两银子的收入,是远近闻名的大盐商。

周莹嫁到吴家3年后,吴聘不幸病逝,撒手人寰。这3年中,周莹和吴聘曾有一个女儿,可惜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吴聘在世时,周莹便过继了中院两岁的侄儿吴玉成做儿子,改名叫怀先,寓意就是要怀念先人。因为思女心切,在吴怀先10岁时,周莹还收养了一个女儿,起名叫秀翘。

丈夫不幸离世,年纪轻轻的周莹便成为寡妇,虽然备感悲痛和无助,但是却没有犹豫、退缩。由于吴家东院再无其他成年男丁,发展家族产业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周莹这个20岁的小女子身上。周莹临危受命,先是十分冷静地处理了丈夫的丧事,然后以振兴东院产业的满腔热忱和坚定信念赢得了吴家东院管家、账房、武师等人的支持,接管了吴氏家族的商号、店铺、土地、房产等所有产业,正式成为吴家东院的掌门人,人称“安吴寡妇”。

诚信经营铸帝国

周莹临危受命,全盘接管了吴氏家族的产业。在经商过程中,她开始意识到经营土地发展农业经济只能够养家糊口,只有发展商业经济才能扭转家族产业的衰落,再创秦商的辉煌。

知人善用,管理有方

周莹经商的成功之道,主要在于她知人善用的智慧与管理有方的能力。周莹成为吴家东院的掌门人之后,发现手下许多商号的掌柜、账房和伙计都是经商能人,尤其是四大总管罗天增、杨茂亭、王子绪、王幼农,个个多谋善断、经营有方。于是,她就想方设法调动起手下这些经商能人的积极性。她依靠这些经商能人走出泾阳,先后在上海、四川、陕西等地设淮盐总号分店,在甘肃设立以经营药材为主和在湖北设立以经营布匹为主的商号、店铺,很快便使衰败的吴家东院的商号重新兴旺了起来。

周莹对身边的管家、伙计也给予充分信任,而且还思想超前、有胆有识,对吴家东院产业进行“改制”,让家里的管家、伙计参股经营,分享红利。比如小伙计一年的工钱20两银子,可以从柜上支10两银子用于生活,剩下的10两银子可以入股分红。这算得上是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家族企业了。同时,周莹还建立了退休金制度,逐步完善吴氏家族产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以提高属下所有人员商业经营的积极性。

周莹将追随自己的人视为兄弟姐妹,把管事伙计视为手足,对长期跟随自己左右的丫环佣人更是照顾有加,不但为他们成家立业,而且还帮他们教育子女。几年下来,长江南北各大商埠、码头都有了吴家的生意。在泾阳、三原、高陵有吴家的当铺、药铺,在淳化、口镇等地有吴家的油坊、酒坊、粮店、米号。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吴氏家族的商号作坊分布之广,资本财力积累之快,令人惊叹!

诚信为本,苦心经营

周莹认为,只有坚守住秦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传统和信誉,才能让吴氏家族的生意兴隆。因此,周莹对每一笔生意都坚持亲力亲为。卖粮食时,她要亲自检查质量,亲自动手拣杂挑沙过土;卖布匹时,她要亲自复尺,唯恐缺尺少寸;卖茶叶时,她要亲自品尝,以辨新陈。

可以说,周莹从经商那天开始就对秦商的信誉视为生命。当时正处于清朝晚期,社会动乱,匪盗丛生,民不聊生。在如此动荡的时局下,坚守商誉的商家逐渐减少,部分商家甚至干起了缺斤少两、哄抬物价的勾当。然而,周莹对此却不以为然。她千里贩粮从不加价,获得了民众的一致赞扬。但此举却引起一些粮商的痛恨,骂她砸了他们的饭碗。周莹听到后却笑道:“民以食为天,你若为牟取暴利无所顾忌,真正砸破碗的人就是自己了。”

光绪29年,即公元1903年,一位画商怀抱着几幅据说是宋徽宗的花鸟图来到安吴堡,高价卖给了周莹收藏,但是经过一位知名画家鉴定后认为是赝品。周莹找来画商说:“你不应该靠欺骗捞银子,往后谁还敢与你做买卖?你记住,砸招牌的事,是商家最可耻的愚蠢行为!”然而,在这件事后不久,吴家的高陵南塘商号食盐专卖店误将海盐当作晋大青盐卖了出去。有一老者发现后,便找到商号的掌柜提出质疑。周莹知道后,立即命盐店贴出告示,承认错误,以三倍的价格赔偿给这位老者,受到了高陵县人的一致好评。就这样,吴家的盐店销售额几乎在一夜之间提高了四倍,占到全县盐销售量的七成多。后来,周莹命人在商店在门口挂了一块写有“诚实无诈,自律自戒”八个大字的木匾以作警示。据说,这是中国古代商业史上仅有的两块“诫欺匾”之一,显得弥足珍贵,而另外一块匾则源自“红顶商人”胡雪岩。

把握规律,顺应变化

经过多年在风云变幻的商海里的摸爬滚打,周莹深谙经商之道,熟练把握市场规律,能够顺应市场的变化,并且对市场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她在多年的商品经营中,一直都主打本地叫得响推得开的土特产品,如关中棉花织的土布、泾阳的砖茯茶和三原的蓼花糖都成为周莹打天下的利器,不仅振兴了吴氏的家族产业,而且也为促进当地经济繁荣、民众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有一年秋天,棉花喜获丰收。一些不良商家联合起来趁机杀价,压低棉花价格,一时间引起了棉农的强烈不满。但是周莹却不受其影响,坚持按照往年的市场价格收购棉花,这样一来棉农的棉花都卖给了她。结果让她垄断了棉花行业,致使西安地区棉花业的龙头老大因无法向客户供货而不得不求助于周莹,只能高价从周莹手中买棉花了。第二年,棉花歉收,因上一年棉花尚有库存,周莹成了棉花购销市场上最大的赢家。在7年时间里,她由每年进出 3000 多担棉花到一年购进 11 万多担棉花,由小打小闹而最终成为关中地区的棉花营销大户。

同样,茶叶市场上变幻莫测的行情也考验着周莹的胆略与智慧。有一年茶叶行情大跌,茶叶滞销。周莹经过市场情势分析后,邀请曾经在西部茶叶市场上叱咤风云的邓监堂出山指导营销业务。在邓监堂的指导下,周莹把握“贵极反贱,贱极反贵”的价格反弹规律,顶住行情下滑的压力,坚持囤库待机出售。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果然茶价突然上涨,茶叶一下子由滞销品变成了畅销品。周莹将囤积的茶叶迅速出手,一次就赚了上万两银子,使吴家的“裕兴重”一跃而成为泾阳最大的茶号。

由于善于行商,经营有方,周莹被人誉为陕西的“女商圣”。

大义当先写传奇

在周莹的一生中,善于经营、诚信经营常常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她与慈禧的关系。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来到西安避难。身处商海风口浪尖之上的周莹慷慨解囊,向慈禧太后捐献了10万两白银,让这位手握最高权力的皇太后深受感动,立即将周莹认作干女儿,并亲书“护国夫人”金匾相赐。周莹也成为慈禧太后唯一的汉人义女。不久后,周莹又向慈禧太后进贡白银,表示愿意共赴国难,被慈禧太后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周莹对乡里更是乐善好施,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活菩萨”。当时,由于战乱与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了灾民大潮。周莹一边广设粥场,一边开仓放粮,赈济四面八方涌来的灾民。她先后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斗鸡台、口镇设有吴氏商号的地方开设粥场,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吴氏旗下的粮店开仓放粮,同时在安吴堡外开辟出5亩地设立日夜粥场,将库存粮食分给周边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泾阳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将周莹的这些善举载入了史册。

在赈济灾民的同时,周莹还捐出银子,在泾阳县地面上打了几十眼深井,解决了两万多口人、数千头牲畜的用水困难,随后又把原郑白渠引进高陵县和泾阳接壤的地方,在泽泊处挖出排水渠,引地下盐碱积水入渭河,降低了地下水位,减少了盐碱浸蚀。周莹不仅赈济灾民、大兴水利,还创办教育,修建文庙,捐助军饷,义举善事不胜枚举。这让周边百姓对她肃然起敬,感恩戴德,因此,有关周莹的佳话美谈流传至今。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在经历了20多年的商海拼搏与沉浮之后,一生致力于振兴吴氏产业、造福桑梓的周莹在42岁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把巨额财产分给了所有的丫环佣人,土地也归了乡亲们共有。当地人说,在她出殡的当天,自发前来送葬的四邻乡亲就有8万人之多。

周莹散尽家财、造福乡里,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与敬佩,然而,她的离世如同其婚姻一样不幸。纵然当时占地50亩的吴氏陵园尽显大户人家气势,但却容不下周莹这样一个没有子嗣的寡妇。据说,她最后被埋在了距离吴家祖坟200米处东北方向的地下,如今她的坟墓已了无踪迹。留给后世的,只是《泾阳县志》上的一段记载及乡邻的传说。(王中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9
您好
历史上的陕西女首富周莹做过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都不是大事情,比如做一些慈善的事情,另外有个传说,周公庙前睡书生, 莹莹光亮额正中。 我辈代有才人出, 爱贤思齐济世公。 你我本是前世缘, 一朝注定再相逢。 生前未了前夙愿, 一起再续感情浓。 世代更迭心不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5
因为是她自己不想进吴家祖坟的,她去世之前专门找人看了风水,生前就已经把自己的墓穴找好了。很多看过《那年花开月正圆》的人对周莹这个人肯定都很了解,电视剧里的周莹是小门小户的女儿,整天跑江湖,之所以嫁给吴聘也是歪打正着,其实历史上的周莹出身是很显赫的,她们周家也是富贵人家,但因为后来的战乱,把她家烧了,而且周家也破产了。

因为家道中落所以她不得不听从家里人的安排家人,而她嫁的这个人就是吴聘,不过说好听点她是嫁人,说的不好听她其实是被送去冲喜了,因为当时吴聘病重,活不了多久了,所以他家里就想着找个人来冲喜,最后挑中了周莹。
第3个回答  2020-12-22
周莹的人生确实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一、花样年华之时,嫁入吴家。

周莹1869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是清代刑部员外郎、富商周梅村之后。她从小灵动聪慧,性情温和。周家历来重视教育,幼时的周莹,在慈父和严师的教导下,不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而且有超强的记忆天赋。对数字有关的信息,更是可以过目不忘。这为她日后成就商场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岁时,周莹遵父母之言,嫁给了泾阳县安吴堡盐商吴尉文的独子吴聘为妻。吴尉文本人亦官亦商,曾出任湖北后补道台和山西宁武知府等职务。同时吴尉文也是一个大盐商,不但在扬州开设了盐务总号“裕隆全”,还在各地开设盐务分号十多家,每年都有数百万银两的收入。

当时的盐商,是最具权势的官商,其他商人很难望其项背。成年后的吴聘不仅协助父亲打点生意,也是官居二品的资政大夫。吴家可谓是家境殷实的官宦之家。

但吴聘体弱多病,周莹嫁给他不久后,他就撒手人寰。

一年后,公公吴尉文也在外出公干的路途中,意外身亡。偌大的吴家,没有一个男丁,只剩下18岁的周莹独立支撑。

吴尉文去世后,吴家的生意苦于无人打理,便一落千丈。虽然还有几个商号苦苦支撑,但早已入不敷出,濒临破产的边缘。

(重振家业)

二、接手吴家产业,力挽狂澜。

面对吴家日益凋敝的困境,周莹没有气馁,她从心底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吴家的产业重新振兴。

首先,她对吴家的所有商号做了一次摸底巡视。凡是有吴家店铺的地方,她都会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几个月下来,吴家生意经营的范围、各分号的经营状况,下一步将采取的措施,她都了然于胸。她甚至还会去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其次,她知人善任。公公吴尉文去世后,不仅给周莹留下了一些商号、资本,更重要的是,他还为周莹留下了一帮忠诚而能干的人才。周莹自知在商场资历短浅,缺乏经验,于是她对吴家的这帮旧人极为倚重。不但将他们的薪俸提高了两成,远高于当地薪俸。同时,周莹在保障员工基本薪酬的同时,还将商号的经营状况和员工的年终分红挂钩,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在商号大情小事的决断上,周莹从不搞一言堂,总是广泛征求员工们的意见。在大家各执己见,无法统一时,她才出面定夺,最终拍板。

说也奇怪,凡是经周莹定夺的生意,在年终决算的时候,往往都赚得盆满钵满,很少有亏损的情况出现。由此确立了周莹在吴家的威信和地位。

再次,周莹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在生意上童叟无欺,诚信经营。有一次,一个盐务商号误将海盐当做晋大青盐出售,被一商贩发现,遂找上门来理论。周莹获知消息后,不但亲自向该商贩赔罪,而且以3倍的价格作出了赔偿。

这件事之后,周莹在每个商号的门额上都挂出了“诚实无诈自律自戒”的木匾,这既是对各商号的警醒,也是对百姓的承诺。

(慈禧剧照)

​三、功成名就,富可敌国。

经过周莹的悉心经营,吴家的产业蒸蒸日上。不但盐务商号分布全国各地,还开设了布庄、油坊、酒坊、粮店、米号等,最多的时候,吴家拥有了108家分店,真可谓“财源滚滚、日进斗金”。当时民间广为流传这样的谚语:“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由此可见吴家当时雄厚的实力。

在资本快速累积的过程中,周莹又将资金投入到了购买土地上。他在安吴堡周边和泾阳县城购置了数百亩土地,修建了20多处气势恢宏的庄园。这些庄园首尾相连,几乎占据了泾阳县的半个城。

尤其是位于安吴堡城内的吴氏庄园,更是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周莹为了建造好这座庄园,专门派人考察了紫禁城,然后仿照紫禁城的建造风格和布局,历时数年才完工。其奢华的气派和宏大的规模,堪比乔家大院。府内仆役人数达2000余人,全年花费十余万银两。

四、乐善好施,回馈相邻。

1900年,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时,慈禧以西巡为名仓皇出逃。当慈禧一行到达西安时,周莹不但立即在泾阳买了10头奶牛,为慈禧呈上了热气腾腾的鲜奶。还慷慨解囊,奉上10万两白银,让困境中的慈禧异常感动,当即御封周莹为“一品夫人”,并破例收为义女,周莹也因此成为慈禧唯一的汉族义女。

周莹对乡邻也乐善好施。每当遇到天灾人祸时,周莹都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为了解决泾阳百姓的饮水困难,周莹自己出资打了十几口深井,让乡邻喝上了放心水。

同时,周莹还捐资办学,修建文庙,为乡邻做了很多善举。

1910年,42岁的周莹因病去世。因为周莹早年守寡且终身守节,没能为吴家生下一儿半女,所以死后没能进入吴家祖坟,被埋在了吴家堡村外的一片荒地上。

至于周莹死后的巨额财产,一部分被她的养子吴怀先挥霍掉了,还有一部分捐献给了政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