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是谁发明的

如题所述

姓氏不能说发明,应该问起源。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2
“客系何来?本黄裔汉胄,三代遗民,世居河洛,自晋初、战乱兵凶,衣冠南下,经唐灭、历宋劫,籍寄遐荒,筚路蓝缕创四业,溯渊源、千年称客实非客;
家乡哪处?数远祖先贤、中原旧族,转徙粤闽,从宋末、居安业定,驻足梅州,复明播、继清迁,群分边郡,瓜瓞绵延遍五洲,同根底,四海为家就是家。”(引自《客家文化研究》总第1期)
这是一幅长联,它道出了我客家人迁移的梗概及其传统文化风貌。
梅县客家刘姓,与中原汉族各姓氏,是正宗的黄裔汉胄,向南方迁移发展后,部分成为今日之客家。
综览史籍及诸族谱,刘氏姓源,系出祁姓(或者伊祁),为古代黄帝子孙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故地在今河北唐县)以封地(或称居住地)为姓。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大全》等史籍及谱碟载:刘氏源于帝喾高辛氏苗裔,姓伊耆(作伊祁),名放勋,因母庆都生尧于丹陵,育于伊侯之国,后徙耆(通作祁,山西祁县),故曰伊祁氏。帝尧年十三,佐兄帝挚,受封于陶(邑地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年十五,复封于唐(今河北唐县)为唐侯,故又号陶唐氏,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史称唐尧(新《辞海》注:陶唐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尧乃其领袖,即酋长)。《刘氏族谱》云:帝尧伊祁陶唐氏生第九子源明公,受封于刘,故为刘氏。祖居帝都山西平阳府临汾县,是刘氏第一世大始祖。又云:周宣王时国灭,被封在刘国(地在今河北唐县)的子孙便以居住地名命氏称刘氏,此乃祁姓之刘。由此可知,今山西临汾市及河北唐县为我族之发源地也。
刘姓,远古时其间曾因改变封地或因官命氏,而先后变换为豕韦氏、唐氏、杜氏、士氏。据《姓氏词典》等史籍及谱载,源明公十八世孙累公,生而有文在其手曰刘累,因以为名。累能拢龙,事夏王孔甲为御龙氏(以技为氏)。商高宗武丁时,徒封豕韦,为豕韦氏。商末西周初,徒封于唐,居尧之故圩,又为唐氏。传五十五世拱炤公,在山东济南立业。至周成王时灭唐,封其后于杜陵(长安南十里),有为杜氏。杜伯(刘氏五十七世祖)事周宣王,无罪见杀。杜伯之子隰叔奔晋,生土蒍。为士师,有功,因官命氏,又为士氏。蒍生成伯缺(谱记士蒍公生士谷,字伯钦),缺生武子会(刘氏六十三世祖),春秋时为晋大夫,食邑在随(今山西介休东南),次受邑范地(今山东梁山西北),故亦称随会、范会、士季、随季。范氏开宗自此始。晋哀公死,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晋人使士会与先蔑如秦,迎立公子雍,为赵盾所拒,不得入。士会遂留事秦。晋灵公八年(公元前613),晋召士会于秦,秦人归之,后仍归晋,任上军之将。士会公生三子:士燮、士鲂、士球,均仕晋,惟士燮之子留秦者遂以刘累之名别为刘氏。故刘姓后世有以累公为开代始祖者。
刘氏远祖居山西,移山东,历夏、商、周三朝数十代,从春秋战国时起,以源明公受封于刘为一世祖计,刘氏已传五十八、九代。传至六十七世璋秀公,由秦(周代诸侯国,今陕西、甘肃一带)移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南门外。至七十二世恩盛公,由江宁移居彭城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沛县),其后子孙分居彭城一带。到了战国末涉秦,传七十五世邦公,公元前247年(一作前256年)生于江苏沛县丰乡中阳里,在秦二世时举兵灭秦,于公元前206年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为汉高祖,子孙世袭帝位。邦公生八子,第五子刘恒,为汉文帝;恒公生四子,长子刘启,为汉景帝;启公生子十四,第八子刘胜未袭帝位封为中山靖王,出郡彭城。由西安迁彭城郡。胜公生子二十一,第五子刘贞于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六月封为陆城亭候于河北涿郡,遂创业于此。在汉代(西汉、东汉),刘氏传衍十八代,当皇帝的有24位,有前汉(西汉)12帝,后汉(东汉)12帝之誉称(含公元前125年乙丑嗣为仅六个月被废为弘农王,后被董卓鸩杀的东汉少帝刘辩,东汉为13帝)王朝阅410余年(不含王莽篡位代汉建立新朝15年和诸将立为帝的更始帝刘玄从公元23年至25年在位3年在内)。统治期间“大封同姓,以屏藩帝室”。仅西汉之世,刘氏皇子封为王者30余人,而王子封为诸侯者达400余人,故刘氏家族迅速蕃衍播迁于长江南北,在中国大地上成为显赫的名门望族。汉代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刘族光是大郡望就有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阳、广平、河南、东郡、雕阴等二、三十个之多(据《广韵》、《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等史籍载。注:顿丘、河南、东郡、雕阴四族出自匈奴),以"彭城"为最著。彭城,是为刘姓之发祥地。直至今天,人们仍称誉该地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由高祖刘邦即帝位后建都于陕西长安,至刘氏七十八世祖、中山靖王胜公,皆居陕西:至七十九世祖贞公,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被封陆城亭侯于涿郡,其后遂以涿郡家焉。至东汉末越三国代,刘氏第九十四世祖备公(玄德),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蜀汉为昭烈帝,由河北涿郡迁四川成都。备公生三子:长禅、次永、三理。次子永公,先后封鲁王、甘陵王,于魏咸熙元年(公元164年)
从成都东迁河南洛阳。中间一〇九世祖虬公曾住南阳(今河南)、江陵(今湖北辖):一一九世祖贿公,在唐懿宗时官任朝散大夫,曾由洛阳迁江南,又迁婺州之金华(今浙江)。迨至晋朝“永嘉之乱”,永公裔孙随晋室渡江向江南一带迁徙。
堂僖宗乾符二年至六年间(公元875-879年),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聚众起义,挥戈南下,时中原地区人民多避乱南迁至赣、闽、粤诸省。时有永公二十六世孙详公(列刘氏一百二十世祖),与兄祺、弟禋,亦南下避乱,兄弟三人中途失散。据谱载,祺公避乱居大梁河东,官知建州(今属福建),传三世孙长孙颍公,创广东潮安东津,为东津刘氏开基祖:次孙仪公,避乱移居福建。仪公生子世荣,号静斋,北宋初登进士,授浙东防御副使。静斋公三传至琰山公(列刘氏一二六世),宋仁宗间官至成忠大夫,告老后创基普宁县青洋山桂花篮,为普宁桂花篮刘氏开基祖,裔孙散居潮、普、揭等地,谱称西派。禋公迁居安城(今属安徽),传下未明。祥公携子及孙独奔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择地立业,闽、粤、赣刘氏后裔均以祥公为宁化始迁之祖(有称唐中代始祖),谱称东派。自祥公起,从唐末至宋,刘氏后裔历代为官,宁化刘氏继汉以后又显赫一时。
宁化刘氏一世祖祥公,生四子:长天赐、次天瑞、三天明、四天诚。天赐公唐代时登翰林学士,官至观察史,罢归后随父避乱居宁化石壁。祥公四世孙龙图公,登后周翰林学士:五世孙任公,北宋开宝间任河南转运使:七世孙参常公,北宋时官授河南怀庆府(有谱记此祖由宁化移居闽北崇安;九世孙月清公,官授江南判置使:十二世孙春田公,南宋高宗间官江西虔州判官,勅赐紫金光禄大夫,(有谱记,时因金兵大举南下,陷京师,掳徽宗、钦宗二帝,此祖由崇安迁回宁化);十三世孙贵盛公,官授浙江金华府;十四世孙龙公,官授湖广承宣使,升河南宣抚使,任后返籍居宁化石壁。龙公生子九;名开一至九(列刘氏一三四世)。第七子开七公,原居福建宁化石壁水口葛藤村,公迁入县城,南宋初渡,宋宁宗嘉定间(1208-1224年)因官职迁调由闽入粤,出镇广东潮州都统,移家潮州,时率兵往兴宁岗背平乱,卒于营,墓葬兴宁岗背。开七公是为潮梅刘氏肈基大始祖。开七公单传一子名广传,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生于福建宁化,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登进士,授江西瑞金县令,在该县塘背开基立业。因念父开七公葬于兴宁,遂令部分子孙迁回兴宁北厢龙归洞(今黄彼一带)走马岭下及程乡(今梅县)等地开基立业。广传公共生十四子:依序名为巨源、巨湶、巨汌、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链、巨江、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谱称十四大房);有孙八十三人,(据新考证有孙八十六人);分居各地。至广传公上,刘氏已相沿一百三十五代。
综据梅、兴、铺、丰等县《刘氏族谱》所载,广传公生十四子及其裔孙分布情况是:
长房巨源公,字云,官授山东济南府中宪大夫,原住兴宁北厢,其子孙分迁梅县、兴宁、五华、丰顺、潮安、海丰、惠阳、河源、紫金、龙川、博罗、和平及江西、湖南等地。
二房巨湶公,字兰,官授湖南宝庆府尹,原住程乡(今梅县)松江,其裔分迁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丰顺、大埔、潮安、惠来及江西、广西、湖南、浙江、河北顺天等地
三房巨汌公,字华,官授四川内江县令,原住程乡、兴宁,其裔分迁梅县、兴宁、大埔、丰顺、潮安、揭阳、惠阳、紫金、韶州翁源、乳源、英德,连平及江西、湖南、浙江、河北顺天等地。
四房巨渊公,字英、官授浙江宁波府制置副使。原住海阳丰政都(今丰顺叶华),其裔分迁广东潮梅各属和博罗、南雄、始兴、和平以及江西、福建、江苏、山东等地。
五房巨海公,字良。官授云南转运使,原住江西瑞金(一说兴国)子孙分迁广东大埔、潮州、海丰、陆丰、南雄、始兴、曲江、乐昌、仁化、香山(中山)、番禺、南海、顺德、增城、东莞、三水、新会、清远、连山、雷州、肇庆、高要、阳江以及江西、广西、江苏、四川等地。
六房巨浪公,字善,官授云南云阳县知县,原住福建上杭,其裔分迁梅县、五华、蕉岭、丰顺、潮阳、惠来、揭阳、海丰、陆丰、惠州、乐昌、曲江、连州以及广西、福建、四川等地。
七房巨波公,字才,官授浙江衢州府判官,原住广东归善(今惠阳)子孙分迁梅县、蕉岭、平远、大埔、丰顺、潮阳、海丰、陆丰以及江西、福建等地。
八房巨涟公,字优,官授山东安庆府尹,原住兴宁盐米沙,即在水口圩水洋堡盐米沙乡筑宅立业。子孙分迁梅县、兴宁、蕉岭、平远、五华、丰顺、揭阳、潮阳、惠来、海丰、陆丰、惠州、紫金、博罗、连州以及广西浔州等地。
九房巨江公,字吉,官授广西太平府知府、原住江西大庾县,子孙分迁梅县、五华、平远、惠州、龙川、南雄、连平、和平以及江西、山东和安南等地。
十房巨淮公,字庆,官授湖广宝庆知府,原住江西南昌府,子孙分迁梅县和广东翁源、乳源、徐闻、海康,电白、高州(司落前)以及、湖南、江西等地。
十一房巨河公,名祯,官授山西提学,原住江西庐陵(今吉安),子孙分迁梅县,兴宁、蕉岭、平远、五华、揭阳(河婆)以及江西、福建等地。
十二房巨汉公,字祥,官授兵司马,赠中宪大夫,原回居祖籍福建宁化县城,子孙分迁广东海丰、陆丰、揭阳、肇庆以及福建等地。
十三房巨浩公,字瑞,官授贵州省提刑(按察使司),住贵州,子孙分迁江西、广西、云南等地。
十四房巨深公,字光,官授京师指挥使,原住福建省崇安县,子孙分迁河北顺天、浙江、湖南、江西等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