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什么称男的为”郎”

如题所述

郎本是官职名称,后来代指男的为“郎”。


【释义】①古代官名:侍郎|员外郎。②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放牛郎。③旧时女子称丈夫或情人:郎君|情郎。④对年轻男女的称呼:儿郎|女郎。⑤旧时称别人的儿子:令郎。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郎〈名〉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古地名。春秋鲁邑

郎,鲁邑也。――《说文》。按,鲁有二郎。

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是费伯的食邑

费伯帅师城郎。――《左传·隐公元年》

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

夏,城郎。――《左传·隐公九年》

郎,古廊字。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官名

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后汉书·桓帝纪》注

战国始置。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

郎láng

⒈称呼青少年男子:英俊~。少年~。

⒉妇女称丈夫或情人。

⒊旧时称别人的儿子:令~。

⒋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货~。

⒌〈古〉官名:侍~。员外~。~中(又指医生)。

参考资料: 中华在线词典

秦汉时皇帝宫殿门户的守卫者,魏晋以后的官号。汉初有郎中、中郎,以后有侍郎和议郎,郎或郎官是其总称。郎平时持戟宿卫殿门、殿廊,大朝会时立于殿阶两旁,皇帝出行则充车骑扈从,唯议郎不参与值卫,而是司谏议政事得失的一种近臣。郎的主管者为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东汉时,郎中、中郎、侍郎由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主管,这三种郎也称为三署郎。西汉时郎无员数,多至千人,东汉晚期达两千余人。议郎、中郎之秩为比六百石。侍郎为比四百石,郎中为比三百石。西汉时在皇帝身边的有些郎,他们因有不同职司而获得车郎、辇郎、戏车郎等称号。西汉时还有守护皇帝陵园及庙寝的园郎和寝中郎。武帝时为加强宫禁守卫而新置期门、羽林,期门、羽林中也有郎。称期门郎、羽林郎。各王国也仿照皇帝而设郎中,是为王家郎。

两汉时郎官担负守卫宫禁之重任,故郎多从高官及富家的子弟中选拔上来。汉律的《任子令》中曾规定:凡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即可任弟兄或子一人为郎。官吏所任之子也有未成年者,东汉人称之为童子郎。按汉制家产满五百万的富家子弟可以为郎。如张释之、司马相如都因家财丰厚而为郎。武帝时,甚至能以财物或羊入官者也可为郎。还有因军功而进者,如赵充国、傅介子都靠击匈奴立功而为郎。武帝时确立起察举制,被举为孝廉、明经者通过策试便可为郎。从此,使更多的儒生进入到郎官的行列之中。

郎任职满一定期限后,要受光禄勋举四行的考核,所谓四行是指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种德行。郎若符合此类标准,即可迁为令、长等地方官。西汉晚期的萧望之、翟方进,都是从郎而登上将相之位。东汉时官吏出身于郎官者更为普遍,在和帝、安帝时,一次即从郎官中选拔三十人或五十人去补令、长或侯相,当时人以为郎官是“仕之通途”。故东汉时的三署郎渐变为散官或候补官吏,三署也成为培养和储存官吏人才的重要机构。从西汉到东汉初,郎选较严格,如馆陶公主曾为子求郎而遭到明帝的拒绝。但从东汉中期以后,由于政治日趋腐败,郎官中以权势子弟为多,仕进之路为他们所把持,原来通过郎官选拔人才的办法已失去其效验。

汉代除宿卫郎之外,还有一些与宿卫无关的郎,如西汉时大将军莫府属官有从事中郎。又如西汉时因尚书管机要之事,常选拔一部分郎去给事尚书。东汉时尚书属官便有称侍郎者,后因尚书机构扩大而设侍郎三十六人,这些郎不再由署郎充任,而多由令史补之,但仍旧以郎为号。这是东汉以后普遍以郎、郎中等为官号的一个开端。

魏晋以后,郎渐成中央官署的官号。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监、太常等官署之中皆设郎官,如侍郎、郎中、员外郎等。郎之权力轻重、秩品高低因时而异。魏晋南朝,秘书郎、著作郎、尚书吏部郎、中书郎、黄门侍郎等,虽官品升降不定,但始终都是士族子弟趋之若鹜的清显之官。隋唐承魏晋以来之制,郎仍分职官和散官两类,侍郎、郎中、郎均为职官,员外郎则是散官。宋实行差遣之制(见官、职、差遣),诸郎又成虚衔,”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

http://baike.baidu.com/view/50433.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31
郎是指长相俊美的男子 也就是帅哥
第2个回答  2007-03-31
根据易中天的解释是:郎,就是小伙子,也就是帅哥的意思
第3个回答  2007-04-01
我个人认为这种问题好搞笑的,就等于问你老爸帮你起码是为什么,就算人家答了,从XX经引申出来的,你又要继续问,为什么XX经里面要这么说。称呼这种问题好无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