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泽资料

请说一下史怀泽的资料,我们语文课有用,谢谢!!~~~

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施韦泽)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1992年,他的代表作《敬畏生命》中译本问世,其生平与思想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他的诺贝尔和平奖演讲《我的呼吁》被收入高一语文课本。与此同时,海外出版了他的多种传记及著作汉译。2003年1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陈泽环译)重新出版,200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台湾作家钟肇政编译的《史怀泽传》,这使我们再一次沉浸于史怀泽的博大胸怀和神奇经历之中。
1875年,史怀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他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9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史怀泽于1913年来到非洲,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逝世。他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电影。
史怀泽的著作众多,横跨四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计有《康德的宗教哲学》(1899)、《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1923)、《非洲杂记》(1938)等,其生命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则是《敬畏生命》。爱因斯坦曾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质朴的伟大》)
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史怀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敬畏生命》)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只有当人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史怀泽认为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原始的伦理产生于人类与其前辈和后裔的天然关系。然而,只要人一成为有思想的生命,他的‘亲属’范围就扩大了。”(同上)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
史怀泽指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做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世界大战的接连出现就是明证。
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对一切生命都同等对待,为了人的生存,人常常要消灭一些生命。是否应区分生命的价值序列呢?史怀泽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同上)在生活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的价值,这种区分尺度完全是主观的。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存在着没有价值的生命,压迫以至完全毁灭某些生命是被允许的。史怀泽提出,依据这种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昆虫和一个原始部落可能都被看作是没有价值的。
然而在非洲,面对铺天盖地的蚂蚁和蚊子,人类出于生存需要必须要消灭一些生命。史怀泽认为,尽管这不可避免,但人必须有“自责”的意识。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有权力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这种“自责”是对“敬畏一切生命”原则的妥协,同时是一种自觉。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
史怀泽对近代欧洲的世界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欧洲近代思想的根本错误是肯定世界、人生和伦理,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内在联系,使世界成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残酷战场:一部分生命只有通过毁灭其他生命才能持续下来。这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形势仍然有启发意义。
史怀泽对东方传统价值观予以崇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和印度的伦理学原则上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同上)他著有《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至为赞叹印度思想所强调的人的伦理行为不仅与同类有关,而且与所有生命有关的原则。在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一句佛教格言:“决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东西、生命。”
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和谐是人类存在的条件。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地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史怀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契合了时机,这是他获得崇高声誉的社会背景。正如史怀泽所言,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种革命,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大的文艺复兴,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史怀泽所面临的问题在今天不仅没有消失,相反在某些方面还在不断加深,进入21世纪,史怀泽的思想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举凡环保、和平、爱护小动物、素食等各类组织,无不将史怀泽的思想奉为经典,其生命伦理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31
史怀泽是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的巨擘,他的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像他这样在生前即普受尊崇,去世后,仍活在人们心中的伟人,举世并不多见。他长达九十年的生命中,充满了可歌可泣另人激动的伟大事迹,在在都可以使我们感动而奋发。可史怀泽虽是尽人皆知的伟大人道主义者,但对他何以成为伟大人物,及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仍未有一本深入浅出的传记,以让读者了解史氏的一生,并藉引进入史氏那悲悯的襟怀。这本《史怀泽传》,为我们弥补了这个缺陷。本书以生动的笔触介缫了史怀泽博士一生的行迹,从他诞生,一直到非洲行医长达小半世纪之久后溘然长逝的经过。他那种浩然正气,贯彻始终的毅力,无私的爱,在在均值得我们作为一生的榜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02
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第3个回答  2007-03-31
史怀泽是20世纪人道主义的巨擘,他的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
的代名词。他长达90年的生命中,充满了可歌可泣令人激动的伟大事
迹。本书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史怀泽博士一生的行迹,从他出生,一
直到非洲行医长达小半个世纪之后溘然长逝的经过。读者可以通过这
本深入浅出的传记,了解史氏富于传奇的一生,并借此进入史氏那悲
悯的襟怀,体味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韵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