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形象

如题所述

  一、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因为垓下之围之后项羽就乌江自刎了,这两者都表现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也就是即使他失败了但是他是一个有抱负有雄心的勇者的形象深入人心,令人扼腕叹息。
  二、详解如下:
  1、关于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2、乌江自刎: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1
二者都表现了项羽的霸气,“垓下之围”中项羽最终率二十八骑突围,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证明之后的那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此时有一种赌气的成分在里面,此时他应是年轻气盛的形象;之后“乌江自刎”是在能逃却不逃的情况下,无论是之前的“垓下之围”还是最后的“乌江自刎”,项羽想要表达的思想就是“我命由我不由人”,即使是身陷重围也没谁能杀得了他,除了他自己,“乌江自刎”更是表现出了他不愿苟且偷生的顶天立地的形象,独自一人面对汉军数千追兵,坦然自若,直至最终他将头颅送给司马童,依旧是以赏赐者的高高在上的身份出场,好一个霸气十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