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将里 薛家被满门抄斩,为什么薛应龙没被杀

薛家将里 薛家被满门抄斩,为什么薛应龙没被杀

因为当时薛应龙在征西结束后被封为侯爷住在了骆驼岭,路途太远,古代交通不便,因此薛应龙幸运保住了一命。

薛应龙,在《薛家将》里是一个因战乱父母双亡而被遗弃的孤儿,后来被三原李靖所救。

后因李靖开玩笑称其父为薛丁山,母为樊梨花,而去阵前效力,在攻打骆驼岭时,娶了一个西域的妻子。

扩展资料:

《薛家将》的故事内容

唐朝贞观年间,平辽王薛仁贵奉旨进京陪王伴驾,不想遭皇叔李道宗陷害,三赴法场,险丧性命,虽最终平冤昭雪,但已心灰意冷,回家后诈死埋名,决心再不为官。

时恰逢西凉六国进犯大唐,唐王李世民决心御驾亲征,平定西凉。为求晋中之窗贤才,军师徐茂公用计骗出薛仁贵,使其担当了征西大元帅。

征西路上凶险无数,困旌重重,多员战将血洒战阵,众多豪杰拼死疆场,薛家将三代尽忠烈,众英雄浴血破西凉,这才换得贞观盛世得以太平,大唐天子凯歌还朝。

唐高宗年间,薛丁山三儿子薛刚长大成人,学成肄业,误打误撞,踢死太子、惊崩圣驾。武则天逆天称帝,活埋薛家300多口,只留下了樊梨花、薛刚、薛强兄弟。

薛刚为报国仇家恨,西凉借兵,薛葵、薛蛟二小将出世,后辅佐中宗李显废武立唐,终报国仇家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家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1、薛应龙在征西结束后被封为侯爷住在了骆驼岭,武则天不杀他的原因,主要是是太远够不到,骆驼岭比白虎关还远,试想武则天连薛金莲都杀不了怎么可能杀得了薛应龙?
  2、人物简介
  薛应龙,在《薛家将》里是一个因战乱父母双亡而被遗弃的孤儿,后来被三原李靖所救,后因李靖开玩笑称其父为薛丁山,母为樊梨花,而去阵前效力,在攻打骆驼岭时,娶了一个西域的妻子。但是历史上对薛应龙并无记载,所以不明结果。而且,由于《薛家将》也是后人写的小说,所以薛应龙在史上应该没有其人。
第2个回答  2007-04-10
看这里就明白了。《单田芳评书集·薛家将》)
第二十三回 鲁国公二请樊梨花 金鸡岭七遇薛应龙
书中代言,原来这小孩儿也姓薛,名叫薛应龙,原籍也是山西龙门县人。那年月战乱,土匪抢掠,连年不断,薛应龙的父母为避战乱,推着一辆挎车,抱着一岁的孩子,到外地逃荒,逃到幽州附近,又遇上了上匪,土匪毫无人性,又狠又毒,妇女、财物什么都抢,把老百姓全杀了,薛应龙的父母也死在乱军之中。当时薛应龙在挎车上放着,人一慌乱,碰翻了挎车,把他摔到了道边小沟里,给摔昏了。土匪走后,薛应龙慢慢缓醒过来,便哇哇大哭。正巧有个老道骑着毛驴由此路过,听到哭声,便顺声音寻去,见遍地死尸,口念:“无量天尊,罪过罪过。”一直寻到沟底,才发现了这个白胖小孩儿,老道把小孩儿抱起,又在死人堆中发现一个受伤的壮年,这个壮年给老道讲述了经过,并说明了薛应龙全家的遭遇。道爷就把薛应龙带回了他出家的地点:香山大白云观。原来这位道爷乃是唐初著名的风尘三侠头一位,三元李靖李药师。李道爷花钱托人把薛应龙抚养到六岁,见这孩子体格健壮,精明伶俐,便收他为封门弟子,从小开始传授武功。光阴荏苒,转眼薛应龙十四岁了,有一次他奉师命到集镇上卖东西,见不少孩子跟着父母,有拉着的,有抱着的,非常亲近,他看着看着哭了,回来抱着老师的大腿问:“师父,人家都有爹娘,我怎么没有呢?您给我找着爹娘,要不我不干了。”李道爷心想:孩子呀,你爹娘早死了,我上哪儿找去?又怕伤了这孩子的心,就编了些瞎话糊弄他:“你好好练武吧。因为你小时候太淘气,你爹娘一赌气,把你送到庙里来了,你爹娘临走说得明白,等你啥时候有了真能耐,再让我把你送回去,没能耐一辈子不能见面。”这孩子刨根究底,又问道:“我爹娘是谁呢?”李靖没办法,信口说了一套瞎话:“我实话给你说吧,你爷爷就是大元帅薛仁贵,你爹现在是二路元帅薛丁山,你娘是寒江关的女英雄樊梨花。”薛应龙从此把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第五十二回 薛应龙劫阵丧命 二刘将公主招亲
再言应龙见母亲这般说,心中不服。管他什么金光阵?不如瞒了母亲,私去打阵,乘其无备,杀入阵内,破了他阵,是我大功。是夜天色昏暗,悄悄来到阵前。只听得一声炮响,一员番将杀出来,应龙竟不答话,将手中画戟刺来,应龙无心恋战,要走无路。被道人铁板打下马来,可怜身为肉酱。

《薛刚反唐》第十七回 薛丁山全家遭刑 樊梨花法场脱难
话说中宗被废,武后专权,竟下旨将两辽王府中殿前掘一个地坑,以便埋放叛臣家口的尸首,一面命武三思统兵打扫法场,三日后将薛丁山一门三百八十五口老少男女,尽皆斩杀。这旨一下,众功臣谁不寒心,但无法挽回,只好暗暗伤感。

也就是说,第一,薛应龙不是真正的薛家将,不是薛家人。第二,薛丁山全家遭刑时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薛应龙早就死了,所以被杀名单里当然没有这个人。
第3个回答  2007-04-10
薛应龙不是薛家子孙吧,影象中他是某人的义子
第4个回答  2007-04-10
情节发展需要。欲留之人,何患无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