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字的来历

语文,谁知道它的来历

清朝末期,废科举、兴"新学"。1905年,朝廷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新学堂开办的课程甚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教授本国语文的课程没法引进,只能是教授历代古文,当时称之为"国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随着新文化运动全面开展,白话文逐渐兴起。小学的"国文"课改称"国语",侧重于白话文,提倡教学接近群众实际语言;中学仍称"国文”,侧重文言,但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胡适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1949年6月全国大部解放,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编写统一的全国范围使用的教材。确定中小学都应以学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一点文言文,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并要求在口头上和书面上,使学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

同时,采纳了叶圣陶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一律称为"语文"。

扩展资料: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

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汉语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语文名字是这样由来的: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是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语文”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

    1905年,开始开办的新学堂中,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小学改设“国语”课。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

    解放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为“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和接受。

    语文就是这样由来的。

第2个回答  2019-02-02
据《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一文,“语文”一词系1887年张之洞首用,这一词语在民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1950年“国文”“国语”改为“语文”,原因有三:第一,改朝换代的政治原因,“国”容易让人想到国民党,所以“国币”“国会”“国乐”“国术”“国军”等一律不允许使用了。第二,不再讲文言文,所以中学的“国文”和小学的“国语”不再有区别。合二为一。第三,处于当时将废除汉字作为国策、追求世界文字统一的狂热误区中。
第3个回答  2023-06-21
语文名字的来历,其实是很有趣的。我们知道,语文是指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而“语”字,则来源于甲骨文中的“言”字,表示说话、表达的意思。在古代,人们把说话的能力看作是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所以对“言”字非常尊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语”字。
至于“文”字,则源自甲骨文中的“纹”字。这个字最初表示纹路、图案之类的东西,而后发展为文字、文章等含义。因为古代人们通过刻画纹路表现出一种美感,认为文字也能表现美感,所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文”字。
“语文”二字则是由“语”和“文”两个字组合而成。它既包含了人类交流表达的能力,又包括了用文字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正因为如此,“语文”这个名字才能完美地概括出汉语言文字学习和应用这一门学科。
除此之外,“语文”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周朝时期,古代先贤就已经开始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出了“六书”理论,为后来的汉字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后,古代文化名人如司马迁、王安石等也都对汉字的演变进行过深入研究和阐述。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为我们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语文历史和文化遗产。
“语文”这个名字是非常有意义和美好的。它不仅概括出了汉语言文字这一门学科,还承载着人类交流和表达的能力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因如此,“语文”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并学好这门学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20
清朝末期,废科举、兴"新学"。1905年,朝廷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新学堂开办的课程甚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教授本国语文的课程没法引进,只能是教授历代古文,当时称之为"国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随着新文化运动全面开展,白话文逐渐兴起。小学的"国文"课改称"国语",侧重于白话文,提倡教学接近群众实际语言;中学仍称"国文”,侧重文言,但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胡适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1949年6月全国大部解放,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编写统一的全国范围使用的教材。确定中小学都应以学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一点文言文,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并要求在口头上和书面上,使学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
同时,采纳了叶圣陶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一律称为"语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