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诚不我欺也”这句出自何处吗?

如题所述

出处:《礼记·大学》

意思是古人的话确实并没有欺骗我呀,也就是古人说得很对。适合用在遇到某事的时候,想起了古人说的某句话用在此处正合适,实为一语中的,故而幡然醒悟;有时也带有感叹、觉悟之意。

原文(节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译文: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扩展资料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礼记》最初由西汉时的刘向编定,共一百三十篇。戴德删其繁重,选定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其侄戴圣又从《大戴礼记》中选定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这句话讲的主要是“毋自欺”、“自诚”。君子必先自诚而后才能诚于人。自诚者,内心之意念诚于心,不自欺从而达到不欺人。

这种“诚意”是别人看不到,也不与人交流的内心活动,要做到这种不自欺,才能算是君子。如果仅在与人相处或与人交流时,运用中庸之道并不点破别人而做出的附和,其实内心并不是这么想的,那就是自欺。

自欺是行不通的,因为“诚于中,形于外”,内心不诚实,迟早会在行为上表露出来的。如果自欺,这样的人就不是真正的君子,只是个伪君子罢了。

想要成为真正的君子,一定要具有发自内心的不自欺、自诚的态度。与人交时要诚,不与人交时亦要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1

出自《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古人诚不我欺,是为宾语前置句式,实际是“古人诚不欺我”。

意思是,古人的话确实并没有欺骗我呀,也就是古人说的对极了。适合用在遇到某事的时候,想起了古人说的某句话用在此处正合适,实为一语中的,故而幡然醒悟;有时也带有感叹、觉悟之意。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扩展资料:

本篇在结构上也具有特点。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一气而下。环环相扣,所以诸家分章颇分歧。由“青春受献”而时光飞逝,春色盎然而万物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点出招魂的具体时节。下文“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呼唤,入题自然,干净利索。

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此诗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思贤妃”,说:“(齐)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是直接赞美贤妃。而宋严粲《诗缉》以为是“刺荒淫”清崔述《读风偶识》以为是“美勤政”,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是“贤妇警夫早朝”。

但如果换一角度理解,看作是丈夫梦中被妻子唤醒,听见妻子以“鸡鸣”相催促,便故意逗弄妻子说:不是鸡叫,是苍蝇声音,表现了他们夫妇间的生活情趣,也是别有滋味。“反常”而合乎夫妇情感生活之“道”,这正是姚氏所指出的妙在句外。

下两章时间由鸡鸣至天亮,官员由已上朝至快散朝,丈夫愈拖延愈懒起,故意把天明说成“月光”,贪恋衾枕,缠绵难舍,竟还想与妻子同入梦乡,而妻子则愈催愈紧,最后一句“无庶予子憎”已微有嗔意。表现夫妇私生活,可谓“真情实境,写来活现”(姚际恒《诗经通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06

出自《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古人诚不我欺,是为宾语前置句式,实际是“古人诚不欺我”。

意思是,古人的话确实并没有欺骗我呀,也就是古人说的对极了。适合用在遇到某事的时候,想起了古人说的某句话用在此处正合适,实为一语中的,故而幡然醒悟;有时也带有感叹、觉悟之意。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古人的处世原则,一般来讲,大体都遵循“仁、义、礼、智、信”,讲究的是君子作风,现在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正心”,这才是重中之重。正心就是说不要自欺欺人,所以说“诚不我欺”,就是说说的话首先没有欺骗自己,这样综合起来,即“不自欺者不欺人”,其实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古人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态度。

第3个回答  2015-01-24
我觉得应该是出自柳宗元的《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1-01
处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