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传承 作文

如题所述

  轻舟归江陵(学生习作)
  帮助别人反倒连累了自己。这是李白的不幸。

  高高在上的肃宗一脸愤怒,将卷宗重重地摔在案几上,哼了一声:“贬谪夜郎!”他当时的头就像重重击了一下,身子一软,整个儿蹲在地上。夜郎地处荒凉,那将是他终生的囚笼。

  不用再 计算 时间,他以为此生已入绝境,哪晓得忽一日肃宗高兴,竟将他赦放了。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织女织着最美丽的锦绣,五彩缤纷的挂在苍穹。阳光射下万道光芒。白帝城似乎也在盼他归去。

  今日重获自由,喜不自禁,方晓肃宗也是不错的皇帝。他高兴地踏上轻舟,如鱼儿回到江河。小船似离弦的箭,带着他轻快如飞。岸边打鱼的人大声地叫着:“呦呦—呦呦—”或许他们又是满载而归吧。

  许是船夫的歌声动人,引来了河岸上无数猿猴的欢啼,跟着伴奏,清越的猿声直冲云霄。它们时而攀缘在岸边的枝桠上,时而坐在山顶的岩石上。甚至有的还举起手向他打招呼。诗人不再流浪,诗人回来啦!如果人能像猿一样想逍遥就逍遥,无忧无虑,何有贬谪而言?

  岸边的每一样东西都令他激动,他似乎忘记了过去所有的不快。因为他早已不再为名所累,为利所往,为情所伤。他高兴都来不及。芸芸众生,等着他李白回去慰藉;这天下事,等着他回去抚平。

  在此时,任何事都阻止不了他的归程,任何人都压抑不了他的才气,于是,他挥笔题下一首七绝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产生,意味着李白又活过一回,重生一次……

  该同学在一节课顺利完成,而且完成的质量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是他读诗时能够诗中意象包含着的深厚的意蕴,写作时发挥了丰富的想象,把李白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方法 三:高举抒情大旗,强化诗的心理描写

  诗贵抒情,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是最长于抒情的样式。诗的抒情性和生活密切相关。为什么我国至今为止佳作传诵不断,关键在于诗人是用真情和读者进行亲切的对话。即使是帝王的名篇,在普通的人人读来也能引起共鸣,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宇宙有恒人生无常是普遍的 规律 。读诗就应该猜想作者抒情中的心理空白。诗贵锤炼,跳跃性大,养成这样的读诗习惯,你的心理描写就会变得非同寻常。如:冯延巳的《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在这种画面中,“皱”“闲”“捋”“独”“望”“举”“闻”等词就是最好的心理描写,如果用于写作,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写几段绝妙的心理描写。我班的一位同学仿照我的讲的方法写了一篇习作,仅供 参考 。

  宴席前的绝唱(学生习作)
  他是一个不幸的人。一千二百年前的唐朝,盛极一时,始终没能让他一展抱负的时运。尽管他是千古流芳的诗仙李白。

  谢主隆恩吧,虽然这是一个闲官,但至少可以留在京城,升官的可能性更大。本来预想做的官和现在的官相隔甚远,本来可以随同一等官员一起上朝,将自己的治国良方交与君主,使其国盛民乐。然而,残酷的事实却令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朋友们备好了酒席,纷纷向他饯行,但是,他并不觉得有一丝快慰——尽管桌上有金酒杯盛放的十千酒,有玉盘装着的万钱肴。

  他将酒杯和筷子拿了又放,转身将剑迅速地拔出剑鞘,在石彻的亭台楼阁上舞起墨子剑法。在狂舞一番之后,将剑竖直向下,望了望四周,眼里流露出一种悲伤的话语。起先,是食欲排挤了他。而后,是他在赌气。好,不食就不食,看我如何“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反正我李白一生都遭人挤兑。甚至在我想渡过黄河的时候被冰塞住了通道,在我要登太行山的时候又会大雪纷飞。但是,李太白并不是注定悲观的人,他也会有自己的希翼和假想。他也会效仿前人垂钓于碧溪,也会乘舟梦日边。因为他知道,纵使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无济于事。还不如寄希望于垂钓与乘舟,把握住转瞬的机会,真正做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接着,他又感叹到他仕途的坎坷,怀想自己一路艰辛,却仍一无所获。以前的他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今是身在长安,却仍然是怀才不遇,只能在皇上高兴时,写两首诗,让他开心罢了。这时候的老李内心充满矛盾,他写过巴结皇上和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的诗句;也写过“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之作;还坚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他走向台边,向天怒吼一声:天道不公,我李白何苦自寻烦恼?

  他记起来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他在赌气——我偏不弃,我偏不忧!他大笑了起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酒使人断肠,酒使人麻醉,酒使人兴奋!他的灵感如电花一闪,划过脑际。于是,他拿起一张纸,将它按于砚下,左手提壶,右手握笔,潇洒在《行路难》中写下八十五个字。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感谢李白,在磨砺中为世人写下这不朽的诗篇,也为他朋友的那场宴席的安排叫绝!天地悠悠,我辈自当不怅然而趴下……

  记得我讲完《行路难》就布置了这个作业,这位同学在我的书房里借了《李白诗选集》,在我的客厅里读李白的诗,随后一气呵成,真是后生可畏!

  方法四 :串连意象,浓重展示背景,强化诗的叙事性

  我国的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常常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予以淡化,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我们在写故乡有关的作文时,完全可以根据此诗的关键词,把淡化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加想象,把隐含的背景浓重展示出来。如:这位“君”是谁?是不是作者故乡的朋友?作者的故乡在什么地方?应知故乡的哪些事?故乡的收成如何?邻居家的孩子长大了吗?自己的父母身体怎样?衣食住行可好?考取功名的人有没有?高寿的一个长辈是否健在?来日跟谁在窗前?是妻子、儿女、还是父母朋友?寒梅是诗人亲自栽的还是他人栽的?抑或是友人赠的么?以前共赏寒梅的人都是谁?说了哪些话?这些隐含的背景,对于我们写作文是很有帮助的。下面仅举一例

  血染北地(学生仿作)

  陆游已气息奄奄。

  儿子要为他请郎中。

  陆游摇头制止,说,没有用了。陆游的眼里有泪。陆游说,思念能用药治好吗?

  儿子不懂。

  陆游的眼睛投向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愿回来。儿子懂了,很小的时候,父亲告诉他,故乡在遥远的北方。父亲已经用眼睛手和语言告诉他千遍万遍了。

  陆游继续写他的诗,他已经提不动笔了,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吐让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记。

  儿哭着劝父亲,别写了!

  儿子很想问父亲,诗歌能够上阵杀敌吗?诗歌能够收复北方的大好江山吗?

  还有一个冷酷的现实,儿子没有告诉父亲,国人早已不读诗歌国人喜欢的是杭州西湖湖畔的歌舞,暖风和醉熏熏的酒意。

  但儿子不敢说。

  陆游大吼,叫儿子赶快操家伙,金人杀来了。一句句的诗歌,如一支支复仇的箭,从陆游的嘴中飞射而出。陆游说,诗歌也能抗敌杀敌。

  儿子让父亲静一静。

  一记响亮的巴掌打在儿子的脸上,陆游吼,十万火急的军情你还能静吗?

  儿子不知所措。突然,陆游猛然跃起。随着一声巨吼,一道箭柱向陆游的嘴里冲出,刺破茅屋直射北方的天空。

  那是父亲的鲜血啊!儿子惊呼一声追出,但哪里追得上?那些忧愤的鲜血喷向北方的天空,凝成了三十个大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儿子读毕,回头看见已然断气的父亲,一双没有闭上的眼睛正射向地上他刚写的那一首一模一样的诗。

  写诗怎么会把人写死呢?儿子心惊胆战。

  西湖那边的歌舞仍然绵绵不断。能有好消息在家祭的时候告诉父亲吗?捧着那带血的绝句,儿子一脸茫然……

  没有哪种文学形式能够像诗这样让人看到作者的自身形象,甚至看到作者跳动的心。在诗中,抒情主体或多愁善感或豪放豁达,或意志坚强或隐忍无为,或积极用世或避世消极,或漠视权贵或关爱民生等等,认知这些或隐或显的抒情主体的形象,进而把握其情感流动的脉搏,才能准确地入境体情,会意思理。串连意象,浮想联翩,结合诗的背景,进行创造性的写作,不愁找不到写作的路子。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译诗歌鉴赏的利刃,但只有结合实践并熟练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力。只要我们平时广积博览,勤加训练,解读诗歌并运用于写作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3
轻舟归江陵(学生习作)
帮助别人反倒连累了自己。这是李白的不幸。

高高在上的肃宗一脸愤怒,将卷宗重重地摔在案几上,哼了一声:“贬谪夜郎!”他当时的头就像重重击了一下,身子一软,整个儿蹲在地上。夜郎地处荒凉,那将是他终生的囚笼。

不用再 计算 时间,他以为此生已入绝境,哪晓得忽一日肃宗高兴,竟将他赦放了。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织女织着最美丽的锦绣,五彩缤纷的挂在苍穹。阳光射下万道光芒。白帝城似乎也在盼他归去。

今日重获自由,喜不自禁,方晓肃宗也是不错的皇帝。他高兴地踏上轻舟,如鱼儿回到江河。小船似离弦的箭,带着他轻快如飞。岸边打鱼的人大声地叫着:“呦呦—呦呦—”或许他们又是满载而归吧。

许是船夫的歌声动人,引来了河岸上无数猿猴的欢啼,跟着伴奏,清越的猿声直冲云霄。它们时而攀缘在岸边的枝桠上,时而坐在山顶的岩石上。甚至有的还举起手向他打招呼。诗人不再流浪,诗人回来啦!如果人能像猿一样想逍遥就逍遥,无忧无虑,何有贬谪而言?

岸边的每一样东西都令他激动,他似乎忘记了过去所有的不快。因为他早已不再为名所累,为利所往,为情所伤。他高兴都来不及。芸芸众生,等着他李白回去慰藉;这天下事,等着他回去抚平。

在此时,任何事都阻止不了他的归程,任何人都压抑不了他的才气,于是,他挥笔题下一首七绝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产生,意味着李白又活过一回,重生一次……

该同学在一节课顺利完成,而且完成的质量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是他读诗时能够诗中意象包含着的深厚的意蕴,写作时发挥了丰富的想象,把李白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5855762.html

第2个回答  2011-03-13
台湾昆剧团版《风筝误》

2005年到今年2010年的“昆剧名家汇演”,我们共制作了25场昆剧演出。都以台湾昆剧团的团员为班底,前4届曾与大陆昆剧界名家如华文漪、蔡正仁、顾兆琳、刘异龙、梁谷音、计镇华、岳美缇、张铭荣、张静娴等进行了愉快的合作,这些名家都是今日国宝级的表演艺术家。今年台湾昆剧团、浙江昆剧团联演,以青年、中年演员为主,他们风华正茂,另有一番气象。

5月27、28日是折子戏专场。折子戏是昆剧的精华,经过历代艺人、文人的千锤百炼,这9折戏更是经过台昆、浙昆反复琢磨的艺术精品。程伟兵的《弹词》,满宫满调,唱完九转,可谓独步当代。刘稀荣、杨莉娟的《下山》,曾参加2000年第一届苏州昆剧艺术节,今年4月赴日本宫崎县演出,都受到当地观众热烈的回应。张志红、李公律的《百花赠剑》,李公律、汤建华的《教歌》,已10余年未出现于台湾的舞台,此次演出亦很受台湾观众欢迎。赵扬强的《雅观楼》出动20余位演员,是热闹的武小生戏,《游街》是丑角五毒戏之一,由浙江昆剧团青年演员朱斌主演。《千里送京娘》是北昆的新编戏,它具备传统戏文辞优美,和新编戏剧情紧凑的优点,京娘的柔情,赵匡胤的豪气,颇足动人。由浙江昆剧团名老生程伟兵,台湾昆剧团当家旦角陈美兰合作,当不会令观众失望!

《西园记》是浙昆最受欢迎的剧目,累计演出已超过200场。林为林团长说:“《西园记》与《十五贯》是浙昆最重要的资产!”《西园记》原为明代吴炳所作,浙昆版由贝庚改编,1960年首演。剧情较原作更富戏剧性,更有喜感,文辞亦佳,是少数改编昆剧成功的例子。2000年曾在台北共演出4场,至今10年未与台湾观众见面,此次重演,高潮迭起,令观众笑声不断!

《风筝误》是清代颇负盛名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李渔的代表作,李渔说他写作剧本“一夫不笑是吾忧”,它的作品剧情紧凑,排场热闹,通过许多巧合、错认,造成波澜迭起的喜剧效果。台昆此剧于2006年参加苏州第3届昆剧艺术节,获中国大陆戏曲专家和当地观众的肯定,中央电视台还做了采访专辑和全程播出。

《烂柯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故事。台昆的《烂柯山》由计镇华、梁谷音亲授,台昆的老生,甚至小生多能演朱买臣,旦角多能演崔氏,是台昆的演员喜欢演,观众喜欢看的戏。澳门剧评家穆凡中去年在台北红楼剧场看台昆演《烂柯山》,回去在《澳洲日报》撰文,云:“原打算看一个钟头就告辞,出去办点别的事。可坐下来看着看着,就不想走了……她的演出,能让我这个看戏看得太多,绝难聚精会神的老牌观众静下心来,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到底……自有她的优长。第一,这个团的演出风格好,朴实从容。朴实从容就是演得规矩,不尚花巧,不慌不忙……好在‘有自己的’……他们都追求对这对夫妻作更符合人性的描写,追求对这夫妻进行社会历史的深入思考,这种追求是很令人佩服的。”上海昆剧团版的《烂柯山》,剧情紧凑,感情饱满,观众无不动容。台湾昆剧团的演出则“朴实从容”,恰到好处,深入人物。

台昆能演剧目有折子戏50余出和7个串本戏,多为中国大陆的名师所亲授。我们希望在老师教导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琢磨:剧情是否紧凑、合理,曲、白是否妥适,唱念是否讲究,表演是否深入人物内在心境……都有再讨论、加强的空间。今年更成立“艺术小组”,由我和黄荣辉、林祖诚负责。但我们有力不从心之感。因为我们的演员多来自国光剧团、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和少数优秀曲友,他们各自有他们的本业,余暇才来学习,演出昆曲,尤其近年,两京剧团都极忙碌,演员来学习昆曲的时间相对减少。对剧本有太大的改动,唱演有太多的要求,都非他们所能负荷,因此艺术的精进,成果也就有限了。这是目前台湾所有民间表演艺术团体的共同困境!

昆剧被称为“百戏之母”,2001年5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大陆近年投注在昆曲的演出、活动、研究、出版的经费,每年都有所增加。台湾在过去的20年,对于昆曲的推广,演出和研究,以极少的经费,创造很大的效果,一直为中国大陆学术界、艺术界所称道。我们期盼两岸各界对昆曲给予更多地关注,有更多的合作,让精致典雅的昆曲艺术在台湾生根发展!
第3个回答  2011-03-13
Me也在苦恼中.......o()^))o唉,都不懂什么意思......
第4个回答  2011-03-1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其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古人的天人合一,今人的科学发展;古人的刚柔并济,今人的和平共处;古人的“局力重民”,今人的“以人为本”;古人的天下大同,今人的和谐社会。世间万物无不追求统一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似乎已没有文化的隔阂,时间与空间的枷锁已经被网络和信息技术彻底拆除。再也看不到曲水流觞把酒赋诗的浪漫情怀,看不到九层台上的巫舞摇曳,听不到月下江畔的箫声幽咽,听不到囊萤映雪的琅琅书声。无论高楼林立的学府里,还是竹篱茅舍的乡村中,无论是独居一室的枯坐时,抑或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文化良知的人都应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哪里?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我们的文化长河将奔向何方?

歌舞升平里,为什么就没有一点空间传递文化的火苗?为什么就没有一点点淡雅之心。离开这俗世一会,去感受那渐行渐远的远古绝响?

传统文化是美的,只是我们没有静心去感受;传承文化是快乐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参与。《梅花三弄》的曼妙旋律,《清明上河图》的精工妙绘,《空城计》的抑扬顿挫,哪一件不散发着文化的芬芳,你感受到了吗?你体验的是超凡脱俗的美与快乐。

追求时尚与个性是人类的天性,而能与传统文化交心,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得到的将是永远的时尚与个性。手中紧握住一把打开文化的钥匙,将那把封住文化长河的大锁打开,让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让它们成为我们的血液。

打开这把锁住文化的锁的钥匙,其实就在我们心中,只有我们心中这把无形的钥匙才能打开那把无形的锁。纷繁世界有太多的韵华,只要我们保持那颗追求的心,文化的土壤便会滋润着我们。

依稀中,你是否听到洞庭湖畔范仲庵的深沉呼唤,你是否看见李煜在七夕的月下填词赋诗的幽幽哀伤
第5个回答  2011-03-19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
在人民网7月14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发表署名曾文仲的评论文章说,要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识两岸文化异性,寻找两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新的领域推动创新。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一衣带水一线牵,两岸携手情更深。愿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文章说,台湾本省人大部分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闽南金三角。可以说,台湾的文化和福建的闽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联系,台湾讲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闽南话和客家话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近代史中,在荷兰人统治下长达38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也有50年,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时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湾和谐共存,从人们的思维、语言诸方面都有了台湾的特色,这一切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这也是台湾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异,这是事实,也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但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台湾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别是福建妈祖,中国历史上的关公在台湾信徒甚众,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信仰妈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征,妈祖作为沿海人民的保护神,在台湾大受崇拜,这也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最大共同点,我们要充分寻找两岸人民大众都能接受的共同之处,和风细雨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特别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润物细无声,让广大的台湾民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光辉。
一道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情与缘,更阻挡不了两岸人民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愿望。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福建省凭藉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台湾同胞到福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兴办实业,推动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往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这一祥和的氛围对于同根同族的两岸骨肉同胞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当你走在台北街头,看看快乐的人群从身边经过,听着从霓虹灯下飘来的少男少女们的轻声细语,还有酒店服务员的亲切与殷勤,你也许会发现,其实,台湾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你的内心就会充满了欣喜,因为,这才是台湾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台湾,用心去品味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台湾的兄弟姐妹,多找共同点,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令人难忘又神往的台湾,这对于我们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文化不能说都一模一样,现实是肯定存在着差异,我们要找到差异,更要寻找共同的地方。而我们共同的价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不论是祖国大陆或者是在宝岛台湾,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较认同,也有深刻的认识。我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更深深体会到这些共同价值观对文化的创新,企业的发展,两岸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而我们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的支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