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关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活动具体内容

谢谢你的答案,不过我要找的是活动类的,不是理论性的东西

(一)人格与健康人格

1、什么是人格:著名美国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波特归纳总结了前人对人格概念的探讨,提出了自己对人格的较为全面的定义。他认为,人格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更具体地说:“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仲庚对人格的界定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除了以上两种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对人格的定义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对人格的定义。本文更倾向于这么一个定义:“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什么是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生物进化赋予人的本性在充分发展时所能达到的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健康人格和现实人格不同,它是一种在结构上和动力上向崇高人性发展的人格状态。健康人格表现出人格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独特性等特征,是多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与有机统一。

关于健康人格,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家的描述是不同的,他们根据自己人格研究的侧重点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健康人格模式。(1)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这种人具有如下特征:有自我扩展的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关系融洽;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接纳;具有现实性知觉;有多种技能,并专注于事业;客观地看待自己;行为的一致性。(2)罗杰斯的“功能完善的人”。这种人具有如下特征:他们的社会经验都能正确地进入意识的领域;协调的自我;以自己的内在评价机制来评价经验;自我关注;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关怀,能与其他人高度协调。(3)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这种人具有如下特征:以真正的“存在”(善、利他)为主要的生存方式;有真正的幸福体验;以良心为其定向系统。(封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这种人具有如下特征: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估价;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J除此之外,还有荣格的“个体化的人”、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皮尔斯的“此时此刻的人”等健康人格模式。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健康人格的特点: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人格健康的人,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内心协调一致,言行统一,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客观需求,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能及时调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失去它人格的统一性,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2,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人格健康的人,在人际交往当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友谊使人开朗,热情和坦诚,而缺乏友谊的人,在情绪上往往有很大困扰,轻则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感觉,重则产生多疑,嫉妒,敌对,攻击的形态和行为。3,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地工作和事业上。人格健康的人,他们在学习,工作中能被强烈的创造动机和热情所推动,从而使他们勇于创造,有所革新,有所建树。他们的成功,往往又为他们带来满足和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的生活内容更充实。

(二)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格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有所区别的。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人格教育着眼于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培养。有关资料表明,所受传统的教育越多,人格发展越是不平衡,具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数越多。在小学阶段,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约占13%、在初中阶段,具有明显心理障碍学生的比例约为15%;在高中阶段,这个比例达到19%;而在大学阶段,这种比例增长到20%以上。这种学生心理障碍人数的比例由小学到大学呈增长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统应试教育的结果。人格教育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人格发展,帮助学生发展潜能,探索自我和环境,以创造人生的意义。它通过各种人格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保持对周围环境的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行把握自我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自立,自助,导向健全的人格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健康人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就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

1. 具有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 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能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观为核心,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具有为人正直诚实、谦虚谨慎、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

3. 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自尊、自信、悦纳自己,能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努力发展身心潜能;能够与环境保持平衡。

4. 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能合理地渲泄、排解消极情绪,富有幽默感。

5.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观察和了解社会现象,关心社会变化发展,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对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6.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能够相互沟通理解,尊重信任他人多于嫉妒、怀疑,同时也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

7. 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前途和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对学习和工作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并想法克服困难,振作精神。

8. 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有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正确追求;抵制低级趣味的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二、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大学校园文化是青年的亚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学生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总和。它是外在与内在、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环境与氛围、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在知识经济时代,当代大学生要成为能够充分适应未来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这一载体的心理功能,来调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着手。着眼于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调适心理状态。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大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温馨柔美的文化气息,缓解因学习、生活、工作紧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通过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活动在其中的大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形成心灵的感应和精神升华,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方面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对自身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应该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尤其应该突出富有个性的校园精神的培育。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以及当今一些著名的大学,大多依山傍水,建于环境优雅之处,原因就于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容校貌、校园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通过自然山水、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中张贴名人画像,书写和张贴名言警句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这对陶冶学生心情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而校园精神由高校的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民族精神、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等凝聚而成,它是校园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它既潜藏于校园,又弥漫于校园,同时又显形于个体行为,形成校园所特有的巨大的“心理场”,深刻影响着校园人的心理趋向与精神状态。培育和强化富有个性的校园精神,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鞭策,走向心理成熟。

2、 内化校园文化理念,加强心理修养。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就是通过内化的途径,把客观的校园文化成果转变为大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从而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目的就是促使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作用积淀为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形成现代文化理念,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能否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建设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判断,作出合乎理性的认识与了解,合乎理性的评价与设计,是把握校园文化继承历史而又能面向未来的关键。面向现代化的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当代大学生少一些情绪,多一些理性。

3、 提高校园文化层次,引导心理发展。校园文化应当源于社会文化而又高于社会文化,具有较高的格调和品位。高校应通过组织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来校演出及开展名著、名片、名歌赏析等活动,大力提倡严肃文化和高雅艺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大学校园“充满一种伟大思想、不朽的著作和长远观点形成的令人陶醉的气氛”,抵制古今中外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伪科学和非理性文化倾向,逐步杜绝校园中不健康文化或反文化现象,促使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满足和感官愉悦中超脱而出,引导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向着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4、 深化校园文化实践,提高心理素质。校园活动单调、枯燥、乏味、沉闷,校园文化缺乏吸引力、向心力,是校园文化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心理教育功能的症结所在。高等学校深化校园文化实践,一是应该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便大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协调人际关系,娱乐身心,陶冶情感,培养能力,促使大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归向崇高和完善;二是应当多一些引导、少一些随意,多一些严谨、少一些盲目,充分体现大学生自理、自主和自律,以及与教师指导和辅导有机结合;三是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地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科普宣传等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普遍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掌握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与技术,引发大学生的心理自主行为,引导他们自觉地摆脱心理困扰,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和缺陷,提高心理素质。

三、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

(一)校园文化在健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和精神环境共同作用。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提供物质上、制度上、行为上、精神上的保障。

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提供优良的物质环境保障。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为校园文化服务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物质对象。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绿化美化、场馆建设、卫生环境等。它们在设计上、结构上、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文化风格,往往能给人一种很深的文化印象,置身其中发自心底的那种自豪感、自信心与上进心便会油然而生。这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又陶冶了情操。

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政策导向。校园文化制度主要是指为了维护和保证正常的校园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有效的校园制度能够规范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发展和价值取向。校园制度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生自主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体育锻炼活动等。大学生通过参加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多元化要求,而且那种潜伏、弥漫于整个活动并体现学校风范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染学生的作用。置身其中,受教育者无须教育者更多的繁琐说教便会自然地感悟到校园文化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精力旺盛,使机体生理和心理得到和谐的发展。同时又丰富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激发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4 、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无穷动力。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优良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校风学风、治学理念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一种内在的、潜存的文化。它具有示范、导向、凝聚、激励、熏陶等功能。它最终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内化行为完成健康人格的塑造。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

5 、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格发展的现代化。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综合国力的强弱,文明程度的高低,从根本上说要取决于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人才素质的现代化。创新和竞争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质修养,还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也是新时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是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与载体。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实现人格现代化,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