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有哪些习俗

如题所述

1、十八罗汉

民间舞蹈十八罗汉源于南北朝时期“18强盗皈依佛门”的故事。相传十八位强盗天良不泯,经神仙点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此造福人寰。所以十八罗汉表演旨在劝人从善行走正道,是一种娱乐和哲理交融的舞蹈表演艺术。

2、卵石镶嵌技艺

仙居地处浙东南山区,母亲河永安溪有众多表面光滑,图纹、颜色和形状均不相同的河卵石,仙居古代劳动人民师发自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把卵石运用到了古建筑装饰艺术之中,深浅相间的石子图案与古民居的建筑色彩非常吻合,在仙居整个古民居的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跳跳马

最先流入县内官路镇桂坑村,有“桂坑马”之称。跳跳马(灯)是由扮演者骑着马匹(指马灯),按一定阵式跑动。马灯以竹作架,用纸糊成,分前后两半系于扮演者腹背。跳跳马马队由28 人组成。

4、仙居花灯

仙居花灯是浙江省仙居县特色传统工艺品,元宵节节日习俗。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种类繁多。如横溪、板桥的板龙灯,高迁上屋村的长旗灯,朱溪、下各的跳跳马灯,下塘村的鲤鱼跳龙门灯、田市镇水口山村的卷地龙灯,前王村的轿里狮子灯、推虾灯等等。



5、叠罗汉

相传始于南北朝,距今有1500 多年历史。约在100 多年前流入县境,盛行于安岭、横溪一带,常于每年“七月七”举行活动。表演内容和形式取材于民间传说《十八强盗皈依成佛》故事情节,由120 余人参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19
仙居民俗之仙居板凳龙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 是元宵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江浙地区,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南宋,随着迁都,舞板凳龙的习俗也传到了浙江省仙居县等南方许多地方,杭州河上、仙居曹店和江西婺源等地的板龙灯更有特色,而仙居曹店板龙场面最为壮观。每逢春节、元宵,舞龙队敲锣打鼓,穿村绕庄地游行,给传统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仙居板凳龙制作精细,气势雄伟,别具一格。它由龙头、龙段(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采用木板、竹片、白纸和各类花纸作为制作材料。龙身每段用6寸阔、8尺长的木板作底座,两端凿圆孔,用1尺多长的木棒连接,既可直线行走,又可左右盘旋。龙头、龙身、龙尾的骨架均采用竹篾做成,再糊上白纸和彩纸,龙头制作尤其精美,一般要饰以龙须、龙眼、龙眉、龙角、龙珠、画上龙鳞、龙鳍和彩云等花纹图案。制作板凳龙无固定艺人,均由村民目睹口传,代代相传。制作龙身时,根据自愿,通常是一个劳动力一段,众人动手,各显神通,体现了这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项目。龙头是整条龙的关键部分,挑选技艺较高的村民联手制作。每段龙身点燃两支蜡烛,远望是鳞,近观是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曹店村的板凳龙一般都在300段以上,板凳龙长达六百多米,表演起来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仙居花灯
  在仙居,闹花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元宵闹灯,一村闹花灯,闹遍四邻村,平时还有庙会迎灯、重大庆典灯会等活动。闹花灯已成为仙居民间主要的风俗传统,而针刺无骨花灯则在传统的灯会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第2个回答  2011-03-14
杀猪宰羊,按照亲戚的远近、关系等分批拜访元宵节,仙居人基本上大点的乡镇都会有花灯,有盘龙。吃桶饼,桶饼俗称麦油兹。 十五夜照灯。去上坟,为逝去的亲人,点上蜡烛,照亮他们回家团聚的路。和清明同等重要。还有就是讨债还钱。

这是我查呢,将就看一下啦。
第3个回答  2011-03-14
*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 扫尘,

* 贴春联,贴年画,

* 请神,拜神,送神,

* 烧香,燃烛,

*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 拜祖先,

* 敲锣打鼓,

* 年夜饭,守岁,

* 放鞭炮,

* 拜年,

* 压岁钱,

* 踩高跷,舞龙灯,

*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 尽管大陆春节法定假日是三天,但很多地方(特别是非国有单位)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隔开。(闽南语发音)

* 初一:穿新衣,祭祖,到庙里拜佛祈求一年好运。
* 初二: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回娘家与家人团员,又称初二回娘家
* 初三:老鼠娶亲。从除夕到大年初二连续几天下来的疲累,到初三正是好好休息的时候,古人也说是爱护动物,不要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故说初三困到饱
* 初四:神落地。诸神回到人间,家家户户准备祭品,祈求神明保佑。
* 初五:隔开。新春结束,商店开张,祭拜财神。

3.年三十晚(无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团年饭,一年到头一家人齐齐整整团聚。年初二吃开年饭。

4.行花街,每年春节按历代习俗,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年宵花市一般在春节前十天左右开始,到年三十晚十二点结束,除夕夜是年宵花市的高潮,越接近年初一人气就越旺。花市摆卖鲜花,年桔,工艺品等。春节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插上鲜花来过节,桃花是必不可少的迎春花,祈求来年鸿运当头,走个桃花运的意思。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金桔同类的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等,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选购其中一种。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还有水仙花也是佛山人过年的摆设之一。

5. 拜年。无论带了多少礼物,但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回娘家,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表示姑娘对娘家的思念。

6.派利事(红包或压岁钱)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利事主要意义在于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利事的长辈面前打开利事,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7.正月十六行通齐,佛山有句俗语“行通济,无蔽翳” 。当天买行运风车和生菜走通济桥,祈求吉利好运和生财(生菜的谐音)。祭灶 扫年 年市 贴春连 年画 接财神 年夜饭 压岁钱 守岁
第4个回答  2011-03-14
以前元宵节有舞龙的。现在就只有扫墓了。
正月初一一般妇女不宜第一个去别人家串门。
过年要做年糕,做馒头。正月初一晚上吃面食,一般没满初八不吃米饭,都吃馒头。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下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