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如题所述

       冬至吃饺子,相传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有关,是人们不忘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日为百姓舍药,而流传下来的习俗。

       冬至,又称冬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在我国,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其实,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日为百姓舍药,制作“祛寒娇耳汤”而流传下来的习俗。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它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在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后,瘟疫开始流行,张仲景觉得自己的官做不下去了,便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为百姓治病。在回家的时候,正是数九寒冬的季节,滴水成冰。在途中,他看到那些衣不遮体、为生存而奔波的百姓们,有的人由于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有的人由于贫困而衣不遮体;还有的人更由于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甚至连耳朵都被冻烂了。看到这些凄惨的场景,使张仲景心里感到格外的难受。


       张仲景到家后,由于他是医圣,有很多的病患登门拜访,络绎不绝,可是张仲景心里始终惦记那些冻烂耳朵的穷苦乡亲们。到了冬至那天,他让弟子们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并支起了大锅,将羊肉、辣椒和祛寒等药材放在锅里熬煮后,再将羊肉、药物捞出并切碎,再用面团包制了耳朵样的“娇耳”,待将 “娇耳”煮熟后,分给那些前来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当时,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后,顿时觉得浑身暖和,两耳发热,仿佛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张仲景制作“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据此,每年到了冬至那天,人们就记着吃饺子。原来,冬至日吃饺子,是人们不忘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日,为百姓舍药之恩而流传下来的习俗。

 


         综述:冬至吃饺子,相传是人们不忘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日为百姓舍药之恩,而流传下来的习俗。现在,饺子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更寓意着生活幸福美满、团团圆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8

传说,东汉末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医圣张仲景,有一年冬天回南阳故里探亲,走到白河岸边,看见很多穷苦的老百姓衣不蔽体,冻得手脚生了冻疮,有的甚至耳朵也冻烂了。看到乡亲们这种情形,张仲景心里特别难过,身怀高超医术的张仲景感叹在这个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时期老百姓的日子太难过了。于是希望用自己的医术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他叫他的执事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药治冻伤。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

之后,每年冬至这一天,人们就会用驱寒药材+羊肉辣椒等食物用面皮包成饺子吃,一方面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术和功德,另一方面确实能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传说在这一天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冬至时候,我国大江南北的人们都会吃饺子,饺子可以用很多的食物馅料做成。饺子是非常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美食,虽然在一年四季,人们都可以吃到不同口味的饺子,有素饺子,也有肉饺子。饺子的种类非常多,但是你知道在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有什么来历吗?为什么要在冬至时节吃饺子?

你知道冬至时节吃饺子的来历吗

冬至时节吃饺子,有一种是神话传说。在怀川地区,还有一个冬至吃饺子的来历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于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开了,延续至今。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纪念医圣张仲景

冬至时节吃饺子,还有一种是比较被人们熟知的一种说法,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时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成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说叫“饺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饺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冬天吃什么馅的饺子

冬至时节我国的很多地方人们都会选择吃饺子来御寒,大家依照膳食酸碱平衡的原则,“酸性”的肉蛋类和精白面粉,应当与“碱性”的蔬菜原料相平衡,最好一份肉类搭配三份未挤汁的蔬菜原料,而且馅料所用肉类为九分瘦肉,不要再添加动物油和植物油,提高蔬菜用量,才能降低饱和脂肪和热量的摄取,达到真正的营养平衡。

1、牛肉芹菜馅

牛肉芹菜馅的饺子是非常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馅料的饺子,在冬至时节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冬至的时候吃牛肉馅料的饺子有助于补益气血。牛肉与芹菜按比例调制,牛肉属于平性食品,含优质蛋白多,具有强筋骨、益气补血的功效,芹菜富含膳食纤维,具有降压作用。牛肉芹菜馅适合高血压人群食用。

2、洋葱牛肉馅

洋葱牛肉馅的饺子用的是洋葱和牛肉制作的馅料,也是非常适合人们冬至时候吃的。“冬日抑郁”这个说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另外,在冬季还有不少女性常常感觉手脚冰凉,脸上也多了些不红不肿的小痘痘。如果您有出现这些情况,可以快来试试洋葱牛肉馅水饺。因为洋葱可以健胃消食、护肝、润肠、利尿、发汗。牛肉性温,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3、羊肉白菜馅

羊肉白菜馅饺子在冬至时节也是非常适合的,有助于驱寒保暖,白菜剁碎后将汁挤出,菜汁可与调料混合后放入剁好的羊肉内,然后将白菜倒入肉内调匀即可。羊肉属于温阳之物,寒冷的冬日食用,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白菜属于时令菜,富含膳食纤维。羊肉白菜馅适合阳虚人群食用,阴虚人群、胃肠功能不佳者不宜食用。

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冬至时节的时候吃饺子的来历,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女娲造人的时候流行下来的吃饺子传说,一种是神医张仲景用来治病的一种食物。不管是什么样的来历,我们在现代,是非常喜欢吃饺子的,大家在冬至的时候吃饺子,可以选择牛肉芹菜馅料的饺子帮助降血压,吃洋葱牛肉馅的饺子补气养血、健胃消食,吃羊肉白菜馅的饺子帮助强筋壮骨、健胃消食。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冬至吃饺子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详情如下: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第4个回答  2019-09-19

东汉名医张仲景研制出御寒食疗方子,于冬至日搭棚支锅施药,将羊肉和祛寒的药物一起熬煮,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然后下到之前熬好的汤里把面皮煮熟,取名“祛寒娇耳汤”,百姓喝后浑身发暖、两耳生热,逐渐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制作“娇耳”慢慢演化成现在的饺子。这就是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饺子是中国传统食物。饺子原名“娇耳”,是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属于年节食品。直到现在还有民谣“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现在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张仲景这位南阳的仁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