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怎样产生的

秋冬季节的霜降是如何产生的?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一、霜降是怎样产生的:

从气象学角度来讲,每年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也就是每年的10月23日前后冷空气开始袭来。这会导致地面的水气由于遇到寒冷空气凝华成细微的霜花,然后再因为质量的增加有的落在的植物上,有的落在物体上,剩下的就落回了地面,这就是秋天霜的来历。

从物理学上讲,当物体表面温度与附近空气温度形成一个温度差,这时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就会有多余的水汽被析出。在物体表面温度低于0度时,这时析出的水汽便会在物体上凝为冰晶,霜就形成了。

古人在古籍里其实就明确记载了霜降里降的来历。东汉王充《论衡》“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因此,“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二、霜降的气候特点: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两到三个节气。

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是不一样的。


三、霜降的三候: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节气里三候内容是古人们根据气候那段时间,动植物和气候变化习惯定下来的,如霜降的一候和三候是根据霜降那段时间动物的习性定下来的,而第二候则是植物的变化定下来的,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这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豺乃祭兽的意思是豺在霜降时节会拿捕来的食物当做祭祀品,然后再吃。

“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豺狼捕获猎物后如果不拿收获祭天,感谢上天的馈赠,那么它的爪子和牙齿会出现不好的情况。其实古人眼里豺的祭天的这种行为,只是它的一种习性,只是古人赋予了人习俗就成了所谓的“豺乃祭兽”。

豺等这些不迁徙不冬眠的动物其实都有这种行为,因为天气变冷食物变的稀少,豺的食物小野兔,小老鼠等都会藏起来不再出来。所以豺就需要在它们藏起来之前更多的捕捉到食物,这些食物会作为储备粮,为了不让它们快速腐烂,就会分开摆放风干。这时候就被古人们看到了然后就当成了豺祭祀。

二候草木黄落;

这一候最好理解了,就是草木枯黄然后叶子都落了。这个在城市的我们也能很好的感受到,毕竟路边的草木枯黄和落叶是我们感受秋季霜降最直观的景象了。

三候蜇虫咸俯:

这里的蜇虫就是土鳖,这里的“咸”可不是味觉上的味道,而是在古文里全面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土鳖全部都藏了起来。这也是根据土鳖这种虫子的习性得来的,土鳖是春天出来霜降时节就要开始消失准备冬眠了,所以也就有了这一候“蜇虫咸俯”。

了解霜降的知识,让我不禁感叹文字的博大精深,一个词可以包含了那么历史和内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7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5848.ht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17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