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性格

详细一些,有分析实例的

  司马的最大特点就是隐忍。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是石破天惊,一击必杀。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知其“有雄豪志”。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在曹操意欲迁都之时,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与诸葛的较量可能是人们最爱看的段子了。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由此可见司马对于人心的掌控和把握。而司马也牢牢的抓住了诸葛的命门,难以持久。当然,在诸葛死后,司马赞扬过诸葛,“乃天下奇才也。”可见司马的心胸也算宽阔,对于老对手也有着足够的敬重(大概吧,呵呵)。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古人对于司马的评价都相当之高。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③有符于狼顾也。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大概,司马的哥唯一爱好就是算计他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5
司马懿的三大性格特征:1.他打败马谡,准备进攻诸葛亮当时所在的城时,诸葛亮因城内每有很多兵,就在城楼上弹琴,他就起疑,认为城里必有重兵埋伏,就命令军队不再前进,而撤兵。

他太小心谨慎了,要不然,只要他立刻进兵,孔明的命就不保
2.他被孔明打败多次,但还是不断的施计,挑战孔明。

他不因为多次失败,而放弃
3.他被封为太傅,表面上是升了官,实际上,是被卸下兵权,来管政治。他想夺回兵权,就有李胜被调到荆州,作荆州太守,就先到司马懿家〔曹爽要他去打探司马懿消息。〕司马懿装作耳朵不好,把荆州听成并州,又再喝汤时假装吐出,和李胜说:「我已经不行了,还剩两个不成材的儿子,要你多多照顾。」刚好曹爽得知消息,就要和曹芳出城打猎〔他以为司马懿不会造反〕就被司马懿夺回兵权,又诛杀曹爽,其兄弟、何晏三族。

他很奸诈
他和曹操做对比,认为司马懿跟曹操很相似,或者说司马懿跟曹操是一类人。有人甚至认为曹操和司马懿这两个人都太无耻了,男子汉大丈夫,居然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司马懿在魏朝,跟曹操在汉朝,外表上看大抵相同,人臣之地位极矣,权术之运用极矣。但是两个人的性格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简单地说,曹操比较狠,司马懿比较阴。

曹操叱咤风云,敢作敢为,什么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曹操有这种一往无前、勇往直前的气魄,无论是英雄的气魄也好,枭雄的气魄也好,反正他具有这种气魄,像火一样地能烧你。

而司马懿不一样,如果也用一个比喻,他就像水一样,即使淹了你也淹得一点感觉都没有。被火烧,能有感觉,被水淹却没感觉,因为水是阴柔的。看见火,谁也不敢往前扑;看见水,那就没准了,夏天一热,谁都想往水里潜去。所以虽然“水火无情”,但水比火更危险,或者说危险更隐蔽。

曹操和司马懿两个人都在政治疆场上驰骋,但两个人驰骋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用不断进取的方式来驰骋于政治疆场的,一个是用不断退隐的方式来驰骋于政治疆场的。但是最后成为三国历史上最大赢家的,恰恰就是司马懿。因为他善于等待,善于等到瓜熟蒂落的时候去摘胜利果实,对诸葛亮是这样,对魏朝政权更是这样,想得的反而都得到了。

曹操和司马懿两个人都在政治疆场上驰骋,但两个人驰骋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用不断进取的方式来驰骋于政治疆场的,一个是用不断退隐的方式来驰骋于政治疆场的。但是最后成为三国历史上最大赢家的,恰恰就是司马懿。因为他善于等待,善于等到瓜熟蒂落的时候去摘胜利果实,对诸葛亮是这样,对魏朝政权更是这样,想得的反而都得到了。
第2个回答  2011-02-05
思维比较细心,对人分析比较到位,但在面对诸葛亮时总是棋差一招,因此对诸葛亮存在顾虑才出现糊涂的情况,为人也比较圆滑、谨慎、有心计。
第3个回答  2011-02-05
有权谋,城府深,沉着冷静加阴险。
第4个回答  2011-02-05
谨慎,奸诈,如果有认真看就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