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

此琴弗古本文讽刺了那一类人从现实生活中举一个例子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经过砍削后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弹了一下,它的发声和共鸣好极了,像金玉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工之侨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呈现给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让最优秀的乐师来看看,大家都说:“这不是古琴。”把琴退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带着琴回到了家,他与漆工商量这件事,请漆工帮着出主意,在琴面绘制了断裂的纹理;又与篆工商量,请篆工帮忙,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文字,(然后)装在匣子里埋进土里。过了一年(才)把它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卖)。(恰好)一个大官从集市路过,看见了这架琴,用一百两黄金买了下来,并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说:“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了,慨叹地说:“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作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本文采用“托物讽喻”的手法,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风气,寄喻了盲目守旧,势必阻碍改革,摧残人才,扼杀社会生机的道理。追问

从现实生活中举一个例子

追答

例子呀?以前的女人不是要裹小脚吗?这个可能不太恰当,但我现在只想到了这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