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侵染循环怎样的?

如题所述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下季主要初侵染源。在干燥条件下,菌核可存活6年之久。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也有一定的传病作用。种植其他感病寄主植物,可使田间菌量积累。例如,马铃薯等作物极易染病,发病后病株上产生大量菌核遗留田间,成为下季初侵染源。有些作物和杂草,虽感染纹枯病菌,但并不表现症状,是小麦纹枯病菌的寄主,对病菌的延续和存活起一定作用。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也可传播病害。

小麦和大麦种子萌发后,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侵染。病害的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病期、病株越冬期、春季病害横向扩展期、病害严重度增长期和枯白穗显症期等5个阶段。冬前病害零星发生,播种早的田块会有较明显的侵染高峰,随着气温下降,越冬期病害发展趋于停止。翌春,小麦返青后,天气转暖,随气温的升高,病情又加快发展。小麦进入拔节阶段时,病情开始上升,至拔节后期或孕穗阶段,病株率和严重度都急剧增长,达到高峰。在小麦抽穗以后,植株茎秆组织老化,不利病菌的侵入和在植株间水平扩展,病害发展渐趋缓慢。但在已受害的植株上,病菌可由表层深入至茎秆,加重危害,使病情严重度继续上升,造成田间枯白穗。此外,麦株病部常可产生大量白色菌丝体,向四周扩展进行再侵染。在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形成担孢子,也可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小麦成熟之前,在病部的菌丝层上产生菌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