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体育运动才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党和政府重视体育工作,把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首要任务。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就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2年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此后,各级体委机构也建立起来。教育部门、共青团、工会和部队都成立了体育机构,到80年代,还成立了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中国伤残人体育协会、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国龙舟协会、中国轮滑协会、中国钓鱼协会、中国信鸽协会。中国武术协会,并恢复和新建了火车头、前卫、银鹰、煤矿、林业、石油、农民、水利、电力和建筑工程公司等15个全国性行业体育协会,从组织上加强对各行各业体育工作的领导。近几年来,由于体育运动的广泛普及和世界体育环境的发展,中国也兴起了体育热潮,各种群众性体育组织层出不穷,最近,北京又成立了奥星促进会。
  1949年,中国人民-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列入了"提倡国民体育"的内容,从法律的高度指出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同年11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简单易行,是适合于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活动,四十多年来,广播体操不断改进和发展,更加科学和通用,已公布-广播体操七套。对于少年和儿童的日常体育训练,国家和政府也高度重视,截止到1985年为止,少年儿童广播体操已公布十套,国家体委还编制过纺织工人操、煤矿工人操、钢铁工人操等,在全国推行,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根据不同工种的特点编制出多种生产操,根据不同的病情编出保健操。尤其是为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还编制出眼睛保健操。

  1954年,中共中央批准国家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批录中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通知》,通知"正式规定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时间中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并"提倡早操和球类等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这一年,还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在全国施行,这一制度在六十年代改称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三十多年来,已有二亿多人达到各级标准,促进了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环境。

  1955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在全国人民中,首先在厂矿、学校、部队和机关青年中,广泛地开展体育运动,以增强人民体质"。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体育工作中,应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步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1960年,党中央在《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由于党和政府对体育工作的一贯重视,倡导,鼓励,群众体育运动更加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并从中国地广人多,各地情况不同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总结出业余、自愿、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形势,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更大的进步。1979年,国家体委提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工作,重点抓好学校体育,积极开展工农体育活动,大力加强少年儿童的业余训练"。十几年来,群众体育和业余训练得到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发展到二万多项,参加训练的学生200多万人,工农体育也蓬勃开展,社会办体育的热潮正在兴起,既有国家办,又有各部门、各行业和集体个人办,社会团体、集体和个人资助体育,修场地,建学校,搞竞赛的情况都有。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也投资运动支持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现在,从城市到乡村,男女老幼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伤残人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活动内容既有近代体育,又有民族传统体育、家庭体育、体育旅游,医疗体育等新生事物,群众体育的路子越走越宽,体育运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充分肯定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此时35年来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指出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加强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体育运动,逐步摸索出一条中国式的体育发展道路,创造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更加认识到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和财力支持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国家体委多次召开体育工作会议,研讨中国体育现状、发展方向,主张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运动员的技术交流。

  党和国家的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使中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愈来愈高,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正逐步挤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近代体育项目从十五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在城市和学校里逐步开展起来,随之竞赛活动也日益兴起。本世纪初,一些城市开始举办运动会,国际体育竞赛也有所开展。在旧中国,国内规模较大的竞赛活动,有1910年至1948年间先后举办的七届全国运动会。有影响的地区性运动会有1913年至1934年先后举行的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和1923年至1936年举行的共六届华中运动会。此外,参加的国际性体育比赛主要有1913年至1934年举行的总共十届远东运动会。1932年至1948年先后共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但由于运动技术落后,运动成绩长期处于低水平。根据1936年至1948年的统计,田径项目总共只打破过八项全国纪录,绝大多数项目的全国纪录只相当于新中国二、-运动员的水平,同西方体育强国相比其差距显而易见,在国际性比赛中也仅在远东运动会上取得过一些名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其中包括29个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现在已经成立了50多个单项运动协会,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了各种条件。早在1954年,旧中国的游泳纪录就已全部被刷新,绝大部分田径项目的纪录也被刷新。从1959年举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以来,到1993年已举办七届全运会。截止目前,在历届全运会上,我国运动员30多次打破田径、游泳、射击、举重、射箭、跳伞、航空模型等项目的世界纪录,打破全国纪录达两千多次。此外,近几年来,还创办了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也于1991年在南宁举行。

  中国的国际体育交往也日益频繁,早在1989年,中国就已加入74个国际体育组织和38个亚洲体育组织,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八千多次体育交往,共达十多万人次。其中参加的综合性运动会除奥运会以外,还有1963年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有4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新兴力量运动会。在这届运动会上,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实力,共获66枚金牌,56枚银牌,46枚铜牌,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都列在首位,并有13人17次打破162项全国纪录,两人2次打破两次世界纪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1974年起参加了5届亚洲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0
  中国近代体育史话 作 者: 崔乐泉著
  I S B N: 7101016030
  页 数: 185
  封面形式: 简装本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1998-3-1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体育只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尽管这个时期社会动乱,人民饱经沧桑,但却是中国体育内涵和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阶段。在这100多年中,西方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地得到普及与发展;在这100多年中,中国传统体育在不安定的环境中艰难地奋进;也即在这100多年中,在这两大不同体育体系的相互排斥与相互吸收中,中国体育走完了它的近代化历程。这就是在近代1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体育所留给人们的一部恢弘而艰辛的近代体育发展史。
  本书目录
  序说
  一中国近代体育的兴起
  (一)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
  (二)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初期传播
  (三)近代学校体育的出现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体育主张和实践
  二中国近代体育的演变
  (一)学校体育的正规化
  (二)西方近代体育影响下的传统体育
  (三)近代运动竞赛体制的初步形成
  (四)五四运动及其共产党人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三中国近代体育的成熟
  (一)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体育和运动竞赛的开展
  (四)近代体育组织与法规的实施
  (五)近代体育的思想理论研究
  (六)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兴起
  四中国近代体育的不平衡发展
  (一)沦陷区的殖民地体育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体育
  (三)抗日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体育
  五各主要运动项目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开展
  (一)体操、田径和游泳运动
  (二)球类运动
  (三)其他各项运动
  附录1中国近代体育大事记
  附录2旧中国历届全运会情况一览表
  附录3旧中国男子田径、游泳、举重最高纪录一览表
  附录4旧中国女子田径、游泳最高纪录一览表
第2个回答  2018-03-10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体育只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尽管这个时期社会动乱,人民饱经沧桑,但却是中国体育内涵和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阶段。在这100多年中,西方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地得到普及与发展;在这100多年中,中国传统体育在不安定的环境中艰难地奋进;也即在这100多年中,在这两大不同体育体系的相互排斥与相互吸收中,中国体育走完了它的近代化历程。这就是在近代1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体育所留给人们的一部恢弘而艰辛的近代体育发展史。
  本书目录
  序说
  一中国近代体育的兴起
  (一)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
  (二)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初期传播
  (三)近代学校体育的出现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体育主张和实践
  二中国近代体育的演变
  (一)学校体育的正规化
  (二)西方近代体育影响下的传统体育
  (三)近代运动竞赛体制的初步形成
  (四)五四运动及其共产党人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三中国近代体育的成熟
  (一)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体育和运动竞赛的开展
  (四)近代体育组织与法规的实施
  (五)近代体育的思想理论研究
  (六)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兴起
  四中国近代体育的不平衡发展
  (一)沦陷区的殖民地体育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体育
  (三)抗日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体育
  五各主要运动项目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开展
  (一)体操、田径和游泳运动
  (二)球类运动
  (三)其他各项运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