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病虫害有哪些

如题所述

(1)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等。在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感染,主要在中后期形成危害,特别是抽穗后逐渐加重。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受害植株严重时会全株枯死。
防治办法:发病初期,喷洒20%菌灭克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800倍液加配广大特效王。
(2)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发病后的植株严重矮化,一般仅有健株高度的1/2或1/3。叶片深绿,宽短质硬,呈对生状;叶背侧脉上常出现蜡白色突起物,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玉米5叶期易感染。
防治办法:①播种前后用18%广大阿啄净1500倍液对玉米田及周边杂草喷雾,杀灭灰飞虱;②苗期可用15%病毒必克600倍喷雾。
(3)青枯病。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症状识别: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影响发病的因素:青枯病的病因尚有争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镰刀菌引起的;其二,是腐霉菌引起的;其三,是腐霉菌和镰刀菌的复合侵染引起的。但是,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但品种间抗性差异极为显著,可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豫玉4号、辽单18、陕单9号等。在栽培措施上应促进全苗,注意排水。
(4)玉米丝黑穗病。本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危害相当严重。
症状识别: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
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的一种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雄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
土壤和粪肥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对本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中单2号、中单14、中单12、辽单18、丹玉13、陕单9号、豫玉2号、豫玉11等。②实行轮作、深耕。连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发病重。实行3年以上轮作,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源菌的危害。另外,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压倒播种层以下,以减少菌源,减轻发病。③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烧毁,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5)亚洲玉米螟。玉米螟又称钻心虫,属鳞翅目。主要危害玉米心叶和穗、茎秆。
防治方法:①苗期每亩可用3%呋喃丹1~2千克加入1倍的细土或细沙,均匀撒入心叶中。②抽雄前用高效生物杀虫剂苏维士或18%广大阿啄净1500倍加广大特效王喷雾。
(6)黏虫。又称夜盗虫、五色虫等。属鳞翅目,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如在低龄段不加防治,进入6龄阶段的幼虫可在3~5天内将整株玉米苗、叶片食光,造成严重损失。该虫昼伏夜出,傍晚开始活动,黄昏时觅食。有假死性,怕光。
防治办法:田间百株玉米害虫数达30头左右时,应立即进行防治,每亩可用50%辛硫磷1500倍夜喷雾;大龄期可用0.1%苏维士或18%阿啄净1500倍液加配广大特效王喷雾。
(7)玉米蚜。又名腻虫。属同翅目,蚜科。以刺吸叶片汁液危害,分泌蜜露并产生霉状物,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同时玉米蚜还可传播玉米病毒病。
防治办法:玉米大喇叭口期,用10%轰蚜1000倍液喷雾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或8%大功臣1500倍加广大特效王喷雾。
玉米吨田宝不是杀虫剂和杀菌剂,但是叶面喷施玉米吨田宝可以增强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叶面喷施玉米吨田宝可以抗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可以减轻玉米螟、蚜虫和黏虫的危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10
  玉米病虫害有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蚜虫、玉米叶螨等。
  1、玉米螟:玉米螟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它可以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玉米螟一年一般发生2-4代,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成虫夜间活动,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天,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幼虫孵出后,初时聚集在一起,后在植株幼嫩部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落到邻株,形成转株危害。
  2、黏虫:黏虫俗称五彩虫、麦蚕,属鳞翅目夜蛾科。是粮食作物和牧草作物的主要害虫,危害玉米严重。黏虫是一种多食性、迁移性、暴发性的害虫。黏虫的发生与温度、湿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19-25℃,30℃以上产卵受影响。另外湿度越大,越有利于成虫产卵,特别是在阴晴交错、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下,不但有利于成虫产卵,而且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成活发育。
  3、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钻心虫、青虫、棉铃实夜蛾等。
  4、玉米蚜虫: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危害,抽穗后危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其分泌物将花粉粘住,影响散粉。此外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5、玉米叶螨:俗称红蜘蛛,可危害多种作物,以成螨和若螨刺吸寄主叶背组织汁液,被害叶片由黄变白而枯死,影响玉米灌浆进程,致使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1-31
玉米病虫害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玉米小斑病:一般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和小斑病的发病程度呈正相关,当病株率达70%时,病叶率才开始自下而上的发展;降雨早,病株率上升早;反之就晚。在病株率70%、病叶率20%时,若遇见中到大雨后,15天左右暴发。当病株率100%、病叶率30%时,又遇连阴雨天气,就要进行防治。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叶集中销毁;喷洒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500倍液,或代森锰锌800倍液等。
二、玉米大斑病:选择当地主栽品种和长势好的玉米田,采取五点取样,检查每点的病株数、单株叶片数和严重度。一般病株率达100%、病叶率30%时,有降雨过程,即可进行防治。可喷洒12%绿乳铜等。
三、玉米圆斑病:选择抗病品种,采取五点取样,每点查10株,检查病株率和单株病叶数。一般在抽果穗吐丝盛期喷药防治,用25%粉锈宁500-800倍液。
四、玉米黑粉病:发现病瘤要及时割除。
五、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缩和矮花叶病(花叶条纹病),该病毒是由灰飞虱和蚜虫传播的,而田间的灰飞虱、蚜虫的多少与田间杂草的多少密切相关,而灰飞虱、蚜虫带毒的多少又与小麦丛矮病发生轻重有相关关系,所以可依据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来判断玉米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在防治上主要是消灭杂草和防虫来预防玉米病毒病的严重发生。在田间调查中,发现可疑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喷杀毒剂控制,如5%菌毒清等。
六、玉米螟:注意田间卵孵化差度和幼虫危害情况,并抓住关键时期,对第一代玉米螟进行撒颗粒剂防治。可用Bt乳剂制成颗粒剂或用白僵菌颗粒剂等撒入玉米大喇叭口内,杀死初孵幼虫。
七、玉米灯蛾:危害玉米田的主要有红缘灯蛾。在7月下旬开始调查100株上的卵数和幼虫数量,当发现500株玉米有2块卵,或被咬粒的果穗达15%以上时,立即进行防治。灯蛾初孵幼虫有集中危害的习性,在玉米吐丝后幼虫较多,可组织人工捉虫,或喷药防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