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狼狈”是古今异义词吗

如题所述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狼狈”不是古今异义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出自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表》,意思是:我是进退两难,十分为难。这里的“狼狈”与当今词语中的狼狈并无差异,都是作为形容词,表示困苦或受窘的样子,并不是古今异义词。


扩展资料:

《陈情表》创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

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情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3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狼狈”不是古今异义词,古今意思均是狼狈形容困窘的样子。

出处:《陈情表》【作者】李密 【朝代】魏晋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白话释义: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

郡县长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3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的“狼狈”是古今异义词。“狼狈”在句中的意思(即古义)是“进退两难的情状”,而今义是“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出自西晋李密的《陈情表》,原句为:“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为臣想尊奉诏书奔走效力,然而祖母刘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告诉不允许,为臣进退两难,实在狼狈。

扩展资料

一、狼狈近义词 :尴尬

拼音:[ gān gà ]

释义:

1、处境困难,不好处理:他觉得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实在尴尬。

2、(神色、态度)不自然:表情尴尬。

二、狼狈反义词:坦然

拼音: [ tǎn rán ] 

释义: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坦然无惧。坦然自若。神色坦然。

出处:鲁迅 《彷徨·祝福》:“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 四婶 装好祭品,和 阿牛 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13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的“狼狈”是古今异义词。“狼狈”的古义是“进退两难的情状”,现义是“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一、出处

西晋李密《陈情表》

二、原文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三、翻译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

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二、赏析

李密“辞不就职”,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

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三、作者简介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5-12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的“狼狈”是古今异义词.
“狼狈”在句中的意思(即古义)是“进退两难的情状”,而今义是“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