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海瑞传中的事件体现海瑞什么性格

明史海瑞传中的事件体现海瑞什么性格

海瑞,字汝贤,自号刚峰,大明正德九年(公元1515年)十二月生于海南,祖籍福建。海瑞的童年是贫穷而又不幸得,父亲海翰在他四岁时去世,留下母亲谢氏(时年二十八岁)和年仅四岁的小海瑞,他们孤儿寡母两人相依为命,靠着几亩薄田和谢氏做些针线女红维持生计。海母和孟母一样,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海瑞年幼时期,海母就让他读《孝经》、《尚书》、《中庸》等圣贤书,树立儒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她不让小海瑞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玩耍嬉戏,而是“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小海瑞只要冒出玩耍的念头,就会遭到母亲义正词严的一通教育。谢氏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既是慈母,又是严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把海瑞抚养成人,可谓呕心沥血,甘苦备尝。
海瑞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场上为数不多的一个特例,平心而论,海瑞与罢官有些缘份。纵观海瑞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十二月十日在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到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月十四日病死在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他与官场差不多算是打了半辈子交道,其间罢官和请求辞职就有好几回。仅在南京任上的两年之中,请求告老还乡就达七次之多;而赋闲时间之长达十六年之久。由此看见则海瑞踏入仕途的三十三年,几乎有一半的光阴属于罢官。
他是明朝最著名的清官,因其为官清廉,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故得“海青天”之名;又因其一生刚正不阿,不与世俗权贵同流合污,屡屡受到排挤,革职闲居竟达16年之久;被重新启用后,古稀之年的他不改当年本色,贪官污吏皆敬畏之。有人说,斯人伟哉!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海瑞罢官的故事家喻户晓,“海青天”之美名流芳百世。海瑞一生为官,三起三落,他知道农民贫穷,他到农村巡视,命皂隶们挑着菜和米随行,自己开伙,从不扰民。他一生未置田产,只有祖上留下的40多亩田产。其生活的俭约,廉洁自律的品格,都传为一世美谈,令人由衷的敬佩。
不论我们站在哪个角度,出发点如何不同,不论怎样评价海瑞,但客观理性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海瑞身上表现出的勤恳工作、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执法为民的可贵品格,更难能可贵的是,海瑞始终如一地坚持着他的清廉,这样的清官,老百姓当然由衷拥护,正是由于海瑞秉公执法、敢于坚持原则,不但谨遵圣贤教诲且身体力行,而且还要和不良风气作斗争,而无论对方职位有多高,来头有多大,都要坚持斗到底,如捆打当朝权贵胡宗宪胡作非为的儿子、严词拒绝鄢懋卿的吃拿卡要就是最好的诠释。海瑞身上的闪光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弘扬的,学习他那清正廉洁之品行,学习他那执法为民情怀,学习和弘扬海瑞的清廉典型事迹,对于我们守住清廉、耐住寂寞、公正执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海瑞立足实际,创新工作的工作作风。自记事起海瑞便遵从母命,像其他读书人一样,认真研读“四书五经”,期望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实现入仕的理想。但海瑞的学业生涯是坎坷的,熬到38岁,在乡试上终于考中了举人。此后他仍然很努力但两次都没有考上,这一经历促使海瑞投笔从仕,来到福建南平任教谕。海瑞是读书人出身,来管理县学可谓专业对口,经过实地调研后,海教谕大刀阔斧的改革县学,从修订完善校规、整顿教师作风、强化学生纪律、加强学业改革、注重师生教学考察等入手,使得南平县学的教育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上级的关注。也恰恰是海瑞立足实际,创新工作的工作作风为自己的入仕开了一个好头,也把海瑞重气节这一品格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得到了“山笔架”这一称号。作为基层检察工作者,我们就要学习好海瑞立足实际创新工作的理念,结合“走千家、访万户、送法律、送服务”、“党的群众路线调研”、“一村一检察官”等活动的开展,认真深入乡镇村组进行调研,全面收集群众对检察工作意见建议,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科学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工作经验,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以深化学习型检察院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业务建设、队伍建设与保障建设的关系,全面提升检察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始终把创新作为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把“创先争优在基层”活动作为重要载体,不断破解检察管理、办案模式、检察权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检察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检察职能作用发挥更加充分、检察权运行更加公开透明,更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和业绩观,破除就案办案、机械执法的观念,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实现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学习海瑞体恤民苦、执法为民的民本情怀。海瑞以应天巡抚初下江南,一路微服私访,到南京任上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将赈灾工作与兴修水利、疏浚河道结合起来,通过以工代赈用发展的眼光开展工作。在海瑞的亲自监督下,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将造成江南水涝不断的多年河道淤塞快速完成,一劳永逸地完成了这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实现了为民解困为国解忧,海瑞立刻名震江南。他任应天巡抚时,取消告状必须有状词的规定,由衙门替告状人写状词以开展诉讼。依例每月初二、十六两日放告,每次受理案件竟达三四千之多,还不包括平日受理的人命、强盗和贪污案。其他职分事无巨细,也往往躬亲,几无休息之日。海瑞在执法过程中善于思考,能从细节上捕捉到关键环节,认真践行执法为民的朴素情怀,用公正无私的执法最终把江南大地主徐阶的两个儿子下狱判刑发配充军,被徐家霸占的四十多万亩良田的一半退还失主,海瑞在江南的新政大获全胜,名震天下。也正是由于海瑞坚决打击官僚权贵侵害民生民利的行为,使他得罪了不少权贵,被人弹劾,也为他被罢官埋下隐患。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的所作所为,完全体现了他一贯体恤民苦、执法为民的宗旨,我们身处社会主义社会,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常思民苦、心怀民困、切实践行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知道没有执法为民、以人为本的前奏曲,就谱写不出社会和谐的新篇章,没有对群众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就不能达到人民满意的效果,没有执法为民的新理念,和谐的最高境界就难以实现。坚持执行为民,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要落实到行动上。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过程中,立足法治现实需要,从人性化执法办案出发,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集中力量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面对腐败分子和违法违纪行为,敢于“亮剑”、弘扬正气,不回避矛盾,不推诿失职,以规范化执法办案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民满意的最高追求。
学习海瑞清正、廉洁的自律可贵品格。海瑞从四十多岁入仕,应该属于大器晚成的官吏,他认为居官之道,在于“清、慎、勤、廉”,为政清廉是最基本的要求。他在调任淳安做县令的时候,平日穿布衣,吃粗粮,亲自下地种菜,以补贴家用,海瑞廉洁自律的形象在当地百姓中传为美谈。只有为庆贺老母亲过生日,才买上两斤肉,以至于当时都轰动了整个浙江官场,时任直浙总督的胡宗宪也一次会议后感慨海瑞的清廉。海瑞后来当上了应天巡抚,在不到两年多的时间里,做出轰轰烈烈的壮举,可被罢官回海南时,竟然没有多余的财物。16年后,重新启用的已过古稀之年的海瑞,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可谓官位显赫、手握重权,肩负起反腐、打窢哗促狙讵缴存斜担铆黑的历史重任。三年后75岁的海瑞在满怀愤懑中病逝于南京任上,死后发现其没什么遗物,所剩的钱连料理后事都不够,还得靠同僚捐助,可见其“一清见底”,堪为“为官之楷模”。南京城里市民罢市吊唁,“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见《明史》海瑞传)当时有人评海瑞一生“三不”:“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由此可见海瑞一辈子廉洁自律的真实写照,可谓是千古罕见。他一生两袖清风,官至贫时方为清。在物质财富充裕的今天,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干警,我们更应该从细节做起,学习海瑞的清廉自律, 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清正廉洁,兢兢业业,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展现党员干警的良好精神面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今后的检察工作中,要努力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宗旨,就是要模范遵守法纪,保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徇私情,自尊自重,接受监督;严格执法,文明办案,刚正不阿,敢于监督,勇于纠错,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作为党员检察官还要常修为检之德,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坚持自我规范、自我修正、自我约束,经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律,模范遵守廉洁从检的各项纪律规定,坚定职业信仰,始终保持高尚的职业追求,积极履行检察官的职责和义务,自觉执行检察行为规范,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断追求人格品格的完善,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法之事不干。
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勤政”与“清廉”是封建社会“清官”的两个主要特点。海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的杰出人才,更是我们检察系统的骄傲,通过学习海瑞的典型事迹,能够让我们了解海瑞、熟知海瑞,进而学习、弘扬海瑞可贵的品格。同时对明朝都察御史制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历史的海洋中,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借鉴古代优良传统,审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我们会经常在新闻媒体、网络上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在个人欲望无限膨胀,在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面前丧失基本原则,背弃党的宗旨,肆意挥霍人民赋予的权力,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最终身败名裂,甚至踏上了不归路。
我们必须算好七笔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一颗清廉的心,把清正、廉洁看成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高风亮节,作为我们毕生的追求,以清正为荣、以廉洁为乐、以实现清正廉洁为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多出现几个当代“海青天”,埋头苦干为民多办实事、好事,使清正廉洁之品行永存神州大地,做人民群众永远的贴心人,我们必将无悔于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转载陕西检察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