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伤肾有什么症状

如题所述

  肾脏最易暴露于药物中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卢方平对《生命时报》记者说,能引起肾损伤的药物不仅包括减肥药、止痛药、感冒药等,很多抗生素、降压药以及中药,都可能损害肾脏,严重时危及生命。几年前,龙胆泻肝丸也曾“闯下大祸”,因为其中含有关木通,导致很多服药者发生肾脏损害。近三年,已经改用通草等中药替代关木通,减少了肾损害的发生。

  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肾脏不仅要负责机体代谢产物的排泄,还要承担药物的排泄工作。而且,肾脏的血管数量极多,当药物随血液快速流经肾脏时,就会使肾小球、肾小管等肾组织暴露于药物中,从而创造了损伤肾脏的机会。
  药量、个体差异是最大因素
  从理论上说,药物对肾脏的伤害大概可以分为5种,即直接毒性作用、免疫反应、梗阻性肾损害、肾外损害,以及因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的损伤。其中,直接毒性作用和免疫反应最为常见。
  直接毒性作用,顾名思义就是药物可以引起肾脏组织最直接的损伤,甚至坏死。比如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都是典型的肾毒性药物。这种损伤多与药物毒性的强弱,及用药剂量的大小成正比。
  所谓免疫反应,也可以解释为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只不过,这种过敏并非仅仅是发烧、起红疹那么简单,它可能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这种现象通常与剂量无关,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个人体质的差异。如对青霉素过敏的人,就算只用很少的药,也可能出现损伤。
  还有一些药物会引起梗阻性肾损伤,如磺胺类药物会使尿液中出现结晶,堵塞输尿管;造影剂可使肾小管分泌的蛋白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抗凝剂则易引起出血,然后形成血块堵塞肾脏的管道。
  此外,维生素D可以影响钙磷代谢,容易引起肾脏钙化;利尿剂、脱水剂,由于能降低有效血容量,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而损害肾,所以这些药物同样建议不要过多服用。
  注意症状及早发现损伤
  卢主任说,完全避免药物的副作用是不可能的,但却可以从正确购药、服药、早期发现症状等方面努力,最大限度地去降低这种风险。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从现在患者使用药物的混乱程度上看,我们要再次发出提醒。”卢主任说,患者擅自用药是导致肾损伤很直接的一个原因。因为肾脏是不是已有轻微损害,是不是对头孢类抗生素过敏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检查来发现,而患者自己很难做出判断。再者,如果患者在不了解药物副作用的情况下,误将两种具有肾毒性的药物联合使用,也很容易加重肾损害。所以,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时定量用药才是减少风险的关键。
  此外,患者服药期间,还要注意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发生。例如服药后身上起红疹,或开始发烧说明可能对药物过敏;血尿或尿中泡沫多,提示肾脏可能已受到损害;排尿习惯改变,如本来一觉睡到醒的年轻人开始频繁起夜,而且尿量增多,也说明肾脏可能已出现了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7
可导致肾损害的常用药物如下:
抗生素类药物: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等药物可引起肾损害。其中氨基糖甙类因其以原形从肾脏排泄,易导致肾小管坏死、管腔阻塞,故不宜长期连续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肾毒性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肾毒性表现为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偶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往认为青霉素类药物对肾造成损害较少,但近年发现青霉素类药也可导致严重肾损害,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性血管炎、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急性间质性肾炎。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噻啶、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在大剂量使用时可直接损害肾脏。磺胺类药物可导致血管炎、尿路阻塞、肾小管坏死和间质性肾炎,轻者仅有血尿、蛋白尿,重者可导致无尿、尿毒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四环素类药物可加重肾病患者氮质血症。多粘菌素类药物可损害肾小管,导致蛋血尿和蛋白尿,大剂量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两性霉素b可导致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损害,出现肾小管性酸中毒、低钾血症和永久性肾损害。
解热镇痛类药物:长期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可导致肾脏慢性中毒。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大剂量使用时可导致肾小管坏死。非那西丁可导致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吲哚美辛(消炎痛)、保泰松、去痛片、炎痛喜康和布洛芬等药物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抗肿瘤类药物:甲氨蝶呤可因尿液ph值下降导致结晶尿、血尿甚至尿闭而出现尿毒症,以及前述使用环磷酰胺及其同类药物异环磷酰胺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等。
利尿药:高血压病人尤其是原有肾功能不全者,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药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导致少尿或无尿,但一般停药后可逐渐恢复。服用速尿则可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而当利尿药与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联合使用时,可使肾毒性增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