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示弱乃人生大智慧?

如题所述

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常会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勇敢者,但处处不示弱的人,虽能得到一时之利,然而却很难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反倒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凡事善于忍让,即不逞能也不抢先,心境平和而宽容,能抛除私心杂念,不受外人干扰,做事持之以恒。他们即使遇到再大的打击,也不会因此而万念俱灰。这种人跑得不快,然而却能坚持到终点,他们始终有股韧劲,到最后终能够成为受益者。

对于我们人来说,有时候就得善于示弱,以避其锋芒,养精蓄锐。这其实与古人所讲的韬光养晦道理是一样的。古代的许多杰出人物都能做到善于示弱,如《将相和》中的蔺相如三让廉颇,韩信甘受跨下之辱等等。向人示威是人人都会的,向人示弱却是少数人才会的。因为做到这些就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同样道理,学会低头与学会示弱有异曲同工之处。经常会有人一方面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因循守旧、不思变革、习惯走老路。实际上,天生我才必有用,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能够及时地改变方向,调整一下自己行进的目标与思路,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学会低头,就是在自己陷入泥潭的时候,能够做到及时地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潭。只有无知者才会在狼狈不堪的时候,对自己的鞋子说,我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学会低头,就是上错了公交车时,能及时下车,另换一辆公交车,这可谓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示弱”乃人生大智慧

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有三戒:年少之时戒之在色;既已成年,戒之在斗;老年则戒之在得。能行此三戒者,则一生其乐融融,君子也。”

斗者,就是所谓的逞强好胜,以力服人,一心争名夺利者,这些并非是成年人不能够去做的,它们都为东方文化所重忌,所谓:百战百胜,善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哉。况且,虽然人生如战场,可是愈是进步,人与人之间就愈有联合与协作的必要,在这个时候人与人相处就更应戒斗。

戒斗可称作为人生的一种修养,而示弱则是人生当中的一门艺术。常言道:“知足者常乐,善守者常存。”竞争是世间常存的,而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实在为不争之功,善莫善焉,示弱于其中从而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会示弱就能减少嫉妒对自身的伤害。“笑人无,恨人有”小人之嫉心更甚于蛇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三人成虎,众口烁金”,多少英雄豪杰志大仁人不易倒在刀枪之下,而是被嫉妒的利刃嚼烂!减少嫉妒,给嫉妒者以抚慰,免其发作害人的有效办法之一便是示弱,使其心理稍稍平衡,不至于翻江倒海从而危害到其他人。初涉社会当中的年轻人往往血气方刚,不谙个中奥妙,吃亏不少。做官,也有着太大的危险陛,很容易会招致嫉妒、诽谤、陷害,尤其在政界当中,特别是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东方人中,那么,不妨给自己留点弱点——可以暴露的但无碍大局的弱点,在其适当的时候稍微暴露一点,就自然会有无穷的妙用。

在王翦征楚之时,秦始皇悉发国中之兵60万与之作战,王翦深知秦王多疑,自己功高位重难免就会有人嫉妒,若有人到秦王那里进谗言,一旦得逞,后果将是不堪设想。因此,在王翦行于去前线的路上,接连数次奏请秦王赐予自己田宅及子孙封爵,以己之“贪小利”来消除存于秦王心中的大忌。

箫何身为刘邦的丞相,刘邦领兵在前方与项羽争雄,屡战屡败,箫何留守后方,征兵筹粮,大权在握,为了消除刘邦的忌心,箫何故意在关中强买民田,不惜挑起与民家的纠纷,自污名声,使官司打到刘邦那儿,让领兵作战的刘邦高兴放心。

学会示弱还能麻痹对手,从而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使其获得胜利。戒斗并不是无原则的软弱退让,屈膝投降,而是在一定限度内寻求妥协与合作,如果不能合作,也力求避免做正面交锋,如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曾说:“不是我们的朋友便是我们的敌人”,那是极“左”,而应争取做到“不是我们的敌人便是我们的朋友”。然而,斗争在有些时候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而无法通融调和的往往只有用斗争来做出最后的决定。在斗争过程当中,“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这是上百年经过数次验证之后的真理,即便是自身要优于敌对。也不要骄傲,不要轻敌,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敌人,有傲骨而不要有傲气,如此才能确保百战百胜。如果“能而示之不能”,故意示“弱”给敌,使其麻痹,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取胜的机会。

同时,示弱还可以作为润滑剂广泛地使用于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乃至夫妻之间。在许多非原则性的问题上,不妨做做“好好先生”,少一些无谓的争辩,这时候最成功的争辩便是不争辩。多少精彩的争辩都不能证明你的聪明,示弱就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夫妻吵架,最先和解的也是最聪明的,因为他(她)主动地化解了不快,恢复了温情,是他(她)在掌握着主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她)是示弱了,然而到最后他:才(她)是真正的胜利者。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示弱”其实是人生当中的一个大智慧,聪明的人就自然会悟出存在于其中的奥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