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守卫莱茵河”的计划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1944年末,随着西线盟军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和东线苏军的胜利推进,德军的处境已是岌岌可危,但是对穷途末路的希特勒来说,他仍然幻想着他的第三帝国还能重新强大起来。

1944年12月10日,希特勒在盛大的欢迎场面中,离开了因为轰炸已经变得满目疮痍、陷入瘫痪的首都柏林,登上了开往西线的火车。同时,60多名陆军元帅和将军已经接到神秘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命令:要求他们单独去地下掩体汇报。这个地下掩体是距离前线25英里的一个被称为“鹰巢”巨大的地下掩体,希特勒从柏林就是来到这里准备实施他的蒙骗计划的。

12月11日,当元帅和将军们进入地下掩体时,他们都被板着脸的党卫军下级军官解除了随身携带的武器。然后,他们坐到了一间大会议室的椅子里,那些椅子是事先被摆成一排排的,就像学生在教室里一样。

几分钟后,房间的一扇门打开了,希特勒从里面走出来。对于那些追随元首多年的元帅和将军们来说,面前的元首的样子已经令他们感到震惊。此时的希特勒看起来像是一个身心衰竭的人,他的脸色很难看,似乎很不健康,双手也有些微微的颤抖。军官们心中的元首已经未老先衰了。

一种可怕的沉寂笼罩着整个房间。稍后,希特勒用低沉的声音开始讲话。在一个多钟头的时间里,希特勒杂乱无章地说着德国过去的伟大战绩,谈论他创立纳粹党的目标和胜利。虽然大多数军官已经听过多次,但他们不敢表现出一丝坐立不安和不耐烦的神情来。他们也不敢伸手去掏手绢,因为他们害怕这样的举动会被布满房间里的党卫军士兵理解为去掏藏匿的手枪。因此,即便是他们心中想着其他的事情,但在他们的外表上也给人一种全神贯注的倾听样子来。

突然,希特勒的讲话停了下来,房间里又是一阵死一样的沉寂。过了好长时间,希特勒才又开口。他说:“我已经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我将在西线采取攻势。”

陆军元帅和将军们都惊呆了。近5个月来,盟军的攻势始终很猛,一直在向德国挺进,而且已经将帝国包围。如今盟军已经沿着帝国的边界部署完毕,即将发动猛烈的攻势来结束在欧洲的战争。在这个时候帝国还能开展攻势吗?陆军元帅和将军们心中不免有这样的疑问。

希特勒一边回味着逝去的辉煌岁月,一边指着挂着西线的地图说:“我将在这里打击敌人!”说着,他用手使劲地戳到地图上的一个点。

指挥官们再次瞪大了双眼。希特勒用手指的是被人们称为“魔鬼阵地”的阿登。这个位于比利时和卢森堡之间60英里的地区根本不适合打仗,那里是一个多丘陵和被森林覆盖的地区,进入这个地区,德国军队的装甲部队只能行驶在狭窄、崎岖、覆盖着冰雪的山路上,这样的道路非常不利于部队的调动,甚至可以说就是不可能。

客观地讲,在选择是为胜利作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搏上还是和西方国家媾和上,希特勒的选择还是有其高明的地方。因为希特勒看到了洋洋得意的盟军指挥官已经被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不可能想到德国军队会在冬天还能从阿登地区展开进攻。如果这一役取得成果,就将改变整个战争的局面。希特勒所幻想的是,假若能够再造成一个第二个敦刻尔克,那么英国人就会实际上被迫退出战争,于是他就可以获得喘息的机会,从而在东线战场上阻止苏联红军的进攻,从而形成一种僵局。

希特勒对这个计划倾注了极大的寄托和希望,同时也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里头。二战结束后,德国西线总司令伦德斯泰特元帅曾经说过:“照我看来,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极大雄心的计划,我们所能动用的兵力实在是太渺小了。事实上,没有一个军人会相信到达安特卫普的目的是真正实际可能的。然而我们无法与希特勒争论,那样也只是徒费口舌。”因此,伦德斯泰特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可以使希特勒既欣赏又比较具有实际可能性的计划,从而希望希特勒能够放弃那个荒谬的想法。但是,希特勒拒绝了伦德斯泰特的建议,坚持自己原来的计划。

此时的希特勒正在用他低沉的声音向自己的指挥官们讲解着这个计划的意义和实施方案。希特勒的计划是用强有力的先头部队粉碎组织不善的美军防线,并朝西北200公里发动突袭,占领关键性的港口安特卫普,盟军依赖它供应西线的大部分物资。

希特勒强调,计划的成功关键在于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保密,再一个是速度,两者缺一不可。保密可以通过一个精心策划的蒙蔽计划来实现,而速度就是在保密的前提下迅速将两支装甲部队从离开后方10英里的地方火速调集到魔鬼前线,而盟军对这么大型的军事行动要毫无察觉。

为了蒙骗盟军,德国人给这次军事行动起了个代号叫“守卫莱茵河”,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体现防御姿态的名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