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制作黄曲霉素

如题所述

油类提取法:首先称取4.00克样品,加入20毫升正己烷(或石油醚)移入分液漏斗中,用20毫升甲醇水溶液分次洗容器,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

然后振摇2分钟,静止分层,将下层甲醇水溶液用20毫升三氯甲烷萃取,振摇2分钟,静止分层。

干酱类(包括豆豉、腐乳制品)提取法:首先称取20.00克研磨均匀的样品,加入20毫升正己烷(或石油醚)和50毫升甲醇溶液,振摇30分钟,静止片刻,用快速定性滤纸过滤,滤液静止分层;

然后取24毫升下层甲醇水层,用20毫升三氯甲烷萃取,振摇2分钟,静止分层。以下操作同方法一中的4-7。三、酱油、醋提取法:称取10.00克样品,0.4克氯化钠,用15毫升三氯甲烷萃取,振摇2分钟,静止分层。

拓展资料:

黄曲霉菌(学名:Aspergillus flavus)或称为黄曲菌、黄曲霉、黄曲霉与黄曲霉等,是一种真菌。在自然环境中,它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在储存的榖类中会造成储存的问题。

它也是一种人类的病原,会造成肺的曲菌症(Aspergillosis),有时候也会引起角膜、耳与鼻眼框的感染。许多菌种会产生足量的黄曲霉毒素.

这是一种有致癌性且有剧烈毒性的化合物。黄曲霉菌的孢子是一种过敏原(Allergen)。黄曲霉菌有时候也会造成蚕孵卵所的损害。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杂环化合物,它的代谢产物主要有B1、B2、G1、G2、M1和M2等类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分离提取。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在中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CAS号 1402-68-2,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黄曲霉毒素的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M1是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型式含 B1,B2,G1,G2,M1,M2等.其中M1和M2 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拓展资料:

防霉霉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氧气及水分含量,如能控制这些因素的其中之一,即可达到防霉的目的;去毒对黄曲霉毒素;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粮油食品必须进行去毒处理。目前常用的去毒方法有物理去除法、化学去除法和生物去除法:a物理去除b化学去除法c生物学脱毒方法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曲霉毒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3

无法制作黄曲霉素,只能培养。黄曲霉素癌性最强,不是医学研究注意不要接触。

黄曲霉素存在于发霉的食物中特别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里,如花生、玉米等。如果动物所吃的饲料受到此毒素的污染,则毒素也可能进入奶、蛋和肉。

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公认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能使灵长类、禽类、鱼类及猴等实验动物诱发实验性肝癌,主要病变表现为肝出血、坏死、胆管增生和肝硬化等。

扩展资料:

黄曲霉素(aflatoxin,AFT),是一类真菌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w)、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wus)和集峰曲霉(Aspergillusnomi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等18种属于该类的毒素。它们的化学结构类似,都是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但具体结构有所不同,其毒性(从大到小)也有所差异(AFB1、AFM1、AFG1、AFB2)。它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对其进行及时、快速、高效地检测和有效的分离,控制含量在允许的范围内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曲霉素检验方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7

黄曲霉毒素无法自己制作,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 ,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无需制作,发霉后很容易产生的一种毒素。

拓展资料:

一、 黄曲霉素简介: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黄曲霉毒素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二、分布特点: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

在中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曲霉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7

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拓展资料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已发现20余种。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

黄曲毒素易溶于氯仿、甲醇,不溶于水、正己烷、石油醚及乙醚。耐热,在一般烹调及加工的温度下很难被破坏,280℃发生裂解,可为强碱、强氧化剂所破坏。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内酯环开环为香豆素钠盐溶于水。在紫外照射下,可产生萤光,激发光λem365 nm时,B族产生黄色萤光(λem425 nm),G族产生绿色萤光(λem450 nm)。均为右旋。

参考链接

黄曲霉毒素——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