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作为一门艺术,设计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能力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企及的;强大的渗透能力,又使得“设计美的幽灵”笼罩在大众的衣食住用行乐各方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大众生活设计化、艺术化的大潮中,也产生了各种问题,包括社会生活全面商品化、审美泛化、资源与环境弱化等等。面对这样的事实,全社会包括政治与资本集团、设计师、消费者都需要正视问题,理论界也要反思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1、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有效利用的综合考虑,它不完全是一种设计风格,也不仅仅是一般工作方法的调整,而是一种设计策略,是一种关系到设计艺术的今天与未来的文化反省,更是一种关系全人类可持续发论当代设计艺术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策略

展的全球性思路。其目的旨在将产品的实用价值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结合起来,将创造的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起来,既满足产品的基本要求,又适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设计材料从生产到销毁的全过程“少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的“物尽其能三原则”上,并使之成为设计的普遍价值取向,从而最终减轻或解决由于人类的消费给环境带来的超重负荷。

绿色设计是当代设计无可避免的道路。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更为巨大的破坏和威胁。表现在一方面是对资源的浪费和掠夺性利用,另一方面是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以我国为例,多数企业为追求商业利润而忽视对资源和环境整体思考的大局观念,注意力多投放在产品设计和制造阶段,却很少考虑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和处理问题,不仅能源利用率低,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平均能源利用率为 28%,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 50%和 57%;我国产品单位产值耗能 1 亿 TBM,但国民产值仅为日本的 25%;机械工业年耗钢材 900 万吨左右,金属利用率仅为60%。另外,三废的治理率也相当低,工业废水治理率仅为 20%,工业废气治理率为 56%,工业废渣治理率为 50%。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不能不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在世界上,一次次的环境灾难和能源危机,如沙尘暴、水资源污染、石油危机等使得人类不得不对赖以生存的家园予以重视。在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和日本汽车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市场的情势下,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设计家、评论家开始对美国在二战后所推行的设计政策、设计思想和理念进行反思。
著名评论家拉尔夫·纳达在 1965 年出版的著作《人和速度都不安全》中指出,美国的大轿车虽然装饰华贵,但从工程角度来说是不安全的,他甚至称这些汽车是“死亡陷阱”,既浪费能源,又不安全,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些言论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却点中了美国汽车设计的“死穴”。因为日本汽车正是以其小型节能和廉价优势才在美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从此,美国汽车的设计不得不开始转向“小型化”。根据目前的汽车行情,政府也已开始对大排量的汽车征收高消费税,而小排量汽车的消费税则相对下调,因而也相应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可以说,市场已经表现出对绿色设计品的转向和高扬,因此,商家和设计界无论处于社会环境还是商业利润的考虑,都应该将绿色设计纳入其行为准则中,并给以充分的重视。

另外,成功的绿色设计对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日本和欧美等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如日本东京 Eiji Hiyama 设计的儿童玩具,用瓦楞纸支撑,可以回收再生;由美国瓦那·.兰巴特制药公司推出的药用淀粉胶囊以及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可以降解回收;澳大利亚 Kambrook 设计小组设计的节电型电热水壶,废弃后可拆卸回收……。这些材料的选择一般都具有轻量化、长寿命、生物降解性、无污染等特点;而且,绿色设计提倡的优良、简洁的设计风格,从零部件的工艺优化和产品整体结构的简化,包括加工顺序、加工参数、切削工具、切削液、加工质量以及环境评估等,从而实现从最基本的特征单元评估工艺设计和决策对环境的影响;而简包装、甚至无包装的设计策略更是大大节约了资源和社会财富。因此,绿色设计不仅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而且节约原材料和成本,进而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MIT、斯坦福等)、企业(Benz、IBM 等)和组织(ASME、ISO 等)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事实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环境的保护越重视,从而也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效果。如,荷兰将生态设计作为国策制定了一个“国家环境政策计划”,目的是将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减少 10%。荷兰的包装工业与政府达成协议,在 2000 年时,所有生产包装不是可循环使用就是能被化为灰烬。在德国,政府立法规定电视制造企业必须回收自己的电视机方能生产,为此,施奈特电子公司不久前研制出了一种"绿色电视机",其零部件回收率高达 90%以上。澳大利亚悉尼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生态体育馆”。它由设在馆顶上的 1000 组太阳能电池供电,座椅原料 90%来自废木料、废金属等垃圾,所有海报、入场券、说明书和资料都用再生纸设计印刷;而建筑物造型、墙壁装饰图案或厅道中雕塑都以地球、阳光、波浪、小草、藤蔓或珍稀动物为主,也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全人类普遍认同的行为标准。而设计作为一种源头产业,必须首先以这些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事实上,在众多的“绿色”思想和行动中,绿色设计被认为是解决目前环境、人口和资源三大问题的重要手段。因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产品论当代设计艺术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策略的绿色性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制造出来的。

2、文化设计

文化设计是从设计应该具备的文化价值方面来说的。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同时又与文化相辅相成。可以说,从设计存在的第一天起,就无不反映出各个特定社会和时期的风俗习惯、价值和道德观念,以及情趣和理想,也即反映当时当地的文化特色。著名建筑理论家伊·萨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的确如此,就像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能明了这个人的文化品位如何一样。

所以,设计在体现“绿色造物”的同时,还要求其具备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事实上,这正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的灵魂所在,是设计师与消费者在情感上实现对接和交流的桥梁。设计作品作为设计师艺术心灵的结晶,不应该是设计师的心灵独白,而应该是一种与欣赏者的对话。而对话的产生依赖于对形式的体验、想象,以及理解和阐释。比如,孔府家酒的广告词写道:“喝孔府家酒,做天下文章”,简短的两句话就让人浮想联翩,关于酒、关于孔子、关于文章、关于天下……,人们在联想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设计的商业化生存,使得设计与商品一起流通在市场上,并与大众的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富于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的设计作品一旦被消费者发现、欣赏和接受,不仅能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取向,更能给消费者一定程度的文化熏陶和教育作用,并使之获得相当的思想升华及精神净化。

然而,在当今消费文化语境下,商品的外在形式虽然对消费者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和解释作用,但是仍然免不了以某种方式被使用,使用后就被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弃掉,从而成为一种效果短暂的刺激品的命运。所以,在社会生活全面设计化、艺术化的表象下面存在众多的虚华和幻影,是消费社会生产的消费文化对人的精神最浅表的满足、甚至控制。人的精神受到强烈的物质欲望的驱使,人的价值观念在寻求物质满足的征途上被淹没在汪洋的欲望大潮和商品世界里。人的内心世界不仅没有因所谓的艺术化的生活得以提升,反而迷失在欲望世界不可自拔。对于设计艺术来说,如果忽略这些问题,那就是主动背弃自身的责任,甚至成为商业主义设计的帮凶。所以,设计的文化价值在这里更显得必然和弥足珍贵了。作为用以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设计艺术必须担负起自身应有的职责,以其自身的文化性、精神性、超越性引导社会的理性消费、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思考,从而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文化设计呢?

首先,设计必须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譬如,我们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既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也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尊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各地和各个国家及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才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思维、审美有广阔的遨游空间,而不至囿于狭小的范围里。

当今世界,由于美国的绝对霸权地位,使得各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一边倒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很难想象,如果世界各地变得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犹如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怎样?就像看到中国到处都是“欧美”式的房子,就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身处中国一样。所以,人们又开始高扬“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等各种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行动。

对于设计艺术而言,文化设计要求从民族传统中挖掘优秀元素,并使之得以弘扬,从而使消费者从中感受到来自遥远的、内心深处的召唤。日本的设计在这方面取得特别显著的成功。日本的设计以文化设计著称,采取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双轨制”原则,无论在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还是视觉传达设计等方面都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日本气息,因此,也使日本成为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国。

其次,文化设计要体现时代性。任何一个时代的设计都应该与该时代的文化追求相一致,并体现出特定的时代特色。无论是人类文明初期的青铜饕餮、龙飞凤舞,还是盛唐的热情昂扬、或宋时的温文儒雅等历史文化特色,用到现代设计中,只能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吸取和优秀元素的借鉴,而绝不能照搬照抄,就像我们现在无法穿着曳地长袍行走在车水马龙的街上一样。钢筋水泥建构的现代文明,难免缺少传统文化的那份古朴、纯真和多情,所以也不免时而让现代人感到厌烦、冷漠,所以,设计界时常会冒出复古的泡泡,像 19 世纪后期由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就是为了反对早期工业化大生产对自然和艺术造成的破坏,从而主张消灭所有的机械,极力倡导中世纪的手工业生论当代设计艺术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策略产方式。莫里斯认为:“作为生活的条件,一切机械生产是一种绝对的罪恶,……”。

这种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设计观念未免因矫枉过正而违背历史潮流,从而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在高科技、数字化的当代社会,人们不能完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但更不能沉迷在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所以,对设计艺术来说,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创造出富于时代气息的作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设计要有创新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富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颖独特的形式,并通过形式的感染力触动消费者的心灵,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激情和美好愿望。可以说,这是真正优秀的设计必备的条件和产生的效果。创新为设计艺术提供发展的动力、开拓生存的空间,也为市场提供潜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开阔消费者的视界。没有创新性的设计作品,只不过对陈腐过时元素的翻版,无法激发人们的兴趣,更不能实现文化设计对大众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也不能实现艺术设计对人们的净化和精神提升作用。

当然,由于实用性的限制,设计艺术不可能像其他艺术门类那样具有充分的思想性、艺术性,而只能凭借其形式的感染力打动欣赏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其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依靠形式的抽象表现出来。但这种“形式的抽象和感染力”必须区别于商业主义设计中,为赢取商业利润而利用消费者求美、求新、求异的心理,为消费者炮制的“视觉盛宴”。也就是说,真正由艺术的、高尚的心灵设计出的作品必须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信息,既体现地域性、时代性,更要求具有创新性,并以此来赢得消费者的注意。事实上,文化设计既可以拓展设计艺术自身的发展空间,又可以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和文化价值观,并为商家创造高附加价值,因此,也是当代设计应该且切实可行的价值原则。

3、人本设计

无论是绿色设计,还是文化设计,其最终都是“为人”设计。所以,“以人为本”也是设计艺术最终的价值指归。人本设计并不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设计,而是在考虑到地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关注人的生活方式、经济利益、精神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设计艺术的哲学,也是设计应该具有的伦理责任。

从根本上说,设计作为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是以人的需要为起点,以形形色色的现实物品为载体,借助工艺和技术力量,全面参与并深入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它以创造更加完美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根本的宗旨,以实现人类诗意化地栖居作为奋斗目标。“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设计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呢?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共同的力量,是艺术和设计自身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人的需要。”

所以,我们通常说“艺术为我,设计为他”,目的也是为了强调设计必须以“他人”或者以“所有他人组成的社会”作为自身的服务对象。因此,“企业在进行一项新产品开发时,不仅仅要设计产品本身,还要设计一个方案——研究如何调节产品对人的影响,并且不仅仅是调解,而且还要积极地去发掘问题。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在社会文化问题上具有前瞻性,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销售上。”

这实际上也是设计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

人本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对生活方式的设计。关注人,应该首先关注人的生活方式,而真正优秀的、原创的设计是可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优化人类生存模式的。所以,意大利孟菲斯集团的设计师索特萨斯说,设计应该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以审美价值的理性观念为基础的方针。我们需要的是更广泛地承认艺术是一种生物功能,是对我们生活方式(那种充分认识到这种功能的生活)的建设性规划。……一个艺术家必须规划一个地区内的城市分布;必须规划构成城市的房屋、围墙、工厂及其他一切;一个艺术家必须规划这些建筑物的内部——房间式样、灯光、色彩;必须规划这些房间内的家具,直至最小的细胞:刀、叉、杯、碟以及门拉手。”

实际上,这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这里的“艺术家”也就是“设计师”。而这样的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认识到设计无所不在的基础上,去规划和建设人们的生活方式。20 世纪初,瑞典人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把日用品做得更美!”“选择更好的用具,可以改变生活的样式!”之后,这便成为瑞典设计一贯遵循的风格。毋庸置疑,从日常用品到社会建设的大设施,

设计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生活方式的设计,首先就是要优化人的行为方式,即,使人的行为方式趋向于方便、安全、舒适。这需要在设计领域普及有关人机关系的科技知识,如仿生学、人体工程学等。例如,对某些具有特殊本领的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并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从而优化或改变人类某些受限的功能和行为方式。据传说,鲁班发明锯子是从茅草的齿中得到灵感的;而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也从鱼、鸟等生物的身体结构中获得过很多知识。这就是仿生学为人类带来的福音。

人体工程学的概念则是从人体测量学和生理解剖学的法则中引申而出的,将这些规律应用于与人接触的各种产品的设计当中可以优化人的行为模式,如手握的部分要符合手的握持方式和用力的方式,家具的座位和靠背,要符合臀部和脊柱的曲度等等。这种行为方式的优化带来的效果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方便、舒适和安全,同时又是心理上的亲切和情感上的满足。因此,通过改变产品的设计可以改造人类的行为方式,并创造新的、优质的生活方式。

其次,关注人的情感需求。人是情感的动物,任何人都期望自己的感情是丰富、幸福的,而不是冷漠、无情。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用品,也就是离不开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应该力求在人类生活的点滴处为人们营造出温馨、亲切的美好感觉,使人能时刻感受到甜蜜和幸福。而现代主义设计就因为它无情无意的、冷冰冰的外表亵渎了人的温情和爱意而最终被风格多样、情感丰富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所取代。1954 年美国圣路易市委托当时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山崎实为低收入人群设计住宅群,这一批九层楼高的住宅群“普鲁蒂—艾戈”具有一种冷漠到极点的形式特点,毫无人情味,好似监狱一般,让人十分厌恶。从 50 年代到 70 年代入住率不到 1/3。最终,市政府难以维持,不得不在 1972 年决定将他们炸毁重建。7 月 15 日下午 2 时 45 分,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响,该建筑群在尘埃中消失了。显然,任何不关心人的情感的东西最终都会遭此下场。

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曾感慨地说:“现在许多建筑已经被经济、法则所支配,而未给人的情感,留有必要的位置。我愿意成为用户与建筑深层对话的一个中介,因为我的空间超越了理论,而触及到最深层的精神层面,换言之,我创造的空间与基本的人性相关。”

事实上,正是众多优秀设计师在不断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基础上才推动了设计艺术的不断前进。
关注人的情感的同时,应该以优秀的创意、美好的情感引导消费者,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原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索尼前任总裁盛田昭夫说:“我们的计划是用新产品引导大众,而不是问他们什么是可能的。大众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我们知道。所以我们不是做大量的市场调查,而应改善对产品及其使用方式的思考。尝试通过教育大众和与他们沟通的方式创建出一个新市场。”

对于最广大的民众或消费者来说,有高消费的能力并不一定有恰当的消费方式,结果往往成为盲目跟风。所以,提供产品设计的公司和设计师同时应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提供消费者挖掘自身潜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和培养消费者。

最后,关注人的经济利益。在某些商家眼里,设计仅仅是商业竞争的工具、产品推销的手段、附加价值的生产者,因而把大量精力投放在额外功能和花哨样式的炮制上,却无视消费者的真实需要和经济利益。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考虑,以消费者的真正需要为中心,去除多余的功能和过度的装饰,节约消费者的经济支出。应该像荷兰飞利浦公司的设计总监斯丹法诺·玛扎诺所说的:“现在,作为设计师和制造商的我们,如果要利用我们的地位,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尽一些微薄之力去帮助别人。我们一定要关注消费者,确保我们所作的符合他们的需要。消费者想要得不是产品,而是利益。因此,应该把注意力从产品转向消费者的利益。我们不仅仅考虑产品的创造过程,还应考虑贯穿消费者利益创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人本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要求设计过程中时刻考虑到社会大局,又心系消费者,以人类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每个个体的精神满足和美好生活为宗旨进行设计。它要求一件产品不可仅局部好看,好用,而必须具有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不仅包括外在的形式特征,也涵盖了内在因素的考虑,如融合在结构中的技术性因素,包括对材料的运用、加工等;对经济性原则的考虑,包括设计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协调和对消费者消费能力的考虑等。

众所周知,真正的、好的设计作品最终都以环保、物美(包括功能与外观)、价廉等特征的完美结合形态展现于世,并服务于人。缺少哪一样,对于设计艺术来说,都是不完美的、需要发展和提高的。

然而,“我们美好的感情,可能会与那些追求利润的公司所关注的有所不同,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为大公司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关心自己及下一代的生活质量。但这两者并不矛盾。在为公司服务时,我们有责任提高其设计哲学的道德标准,我们还可以把生活的品质变成一种竞争的结果。产品必须靠其自身能力进行竞争,这些能力使之可以提高人们的家庭生活质量、工作环境和人们的文化成就的能力,这将会成为我们开启未来的关键,而不是依靠过多的数量或多余的配件……。我们追求的富裕虽然不如黄金实惠,但比黄金更具有价值。”

或许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的设计总监斯丹法诺·玛扎诺的话来结束我们这一节是再好不过了。

第二节 人的培养

我们一再强调,设计是“为人”的设计,也是“人”的设计。无论如何,“人”是我们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我们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走向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无论问题多么严重、价值原则多么合理,都需要靠人去解决、去执行,否则一切归于空谈。人类文明走到现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设计艺术界也不例外,说明“人”或“人性”在某些方面需要改善、需要重新获得引导和教育。所以,本文将“人的培养”看成是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从设计艺术的角度来看,几乎无人不与设计接触,所以无人不需要获得培养。根据与设计接触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人,即设计师、商家、消费者。

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顾问彼得·汤姆逊对现代设计提出的五个原则中第一条——完整性原则。

1、设计师

设计师是设计作品的创造者,与设计艺术的关系最近,因此对设计艺术最有发言权。但是,当今设计艺术的商业化生存使市场支配了设计的价值取向,因此,设计师也相对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受控于权力集团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处于被动状态;另一方面又主动追求商业利润,甚至导致一味追求商业利润的商业主义设计的产生。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的话来说明当今设计师的状态也许再合适不过,周榕说:“如果有人对城市犯了罪,规划师绝对不是主犯,但他也一定难逃干系。”显然,设计师存在自身的缺陷。

如果说,追求利润是商家的本质,这本身无可厚非,那么,设计师在这个位置上就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准则和道德立场,在尽量使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达到统一的基础上,实现设计师作为艺术家的自身理想。这当然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优秀的设计才能,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对设计师的培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设计作为一门艺术,主要是解决人与物之关系,重在设计结果的美观性、艺术性。这依赖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才能。包豪斯的著名教员约翰尼斯·伊顿就说过:“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应该首先被解放和加强,一旦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后,技术实践方面的要求,以及最终经济上的考虑因素才被引入到设计创作过程。如果以市场研究和技术实践方面的工作为设计的起点,青年人就很难被鼓励着去探索一些真正的新东西。”

创造是一种心智活动,它首先与人的智慧、灵气相关,因而也是难以用普通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所以只能是提供条件使其“释放和加强”。当然,这并不是否认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指出其主次关系。创造源于体验和领悟,而不是来自学习和积累,否则教授、学者之流便可成为最伟大、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了。因此,无论是设计教育还是设计师自身都应该努力创造激发设计师灵感、智慧和创作欲望的条件,比如设计院校定期地开展师生交流和讨论会,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对事物、形式等全新的理解、
认识,进而刺激创造欲望。

实地观察、思考及实践也是培养创造力不可或缺的,而且适合于准设计师、设计师及设计爱好者。总之,创造力的培养要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心性、觉悟、灵感的培养,也就是对活跃的思想之源泉的发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22
广告需求-影像需求-电商需求
第2个回答  2016-07-10
 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筑内部程序因使用目的不一,因此平面设计过程中是需要考虑到最终使用目的的,如果不能确定使用目的,那么平面设计极有可能和实际效果起到冲突。
  2、建筑内部程序使用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平面设计,比如办公类设计与运动类设计就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3、因为不同的使用程序对于材质和环境的要求不同,因此平面设计一定要参考到建筑材料的应用是否合理。
  4、建筑内部使用程序因为最终效果与平面设计存在差别,因此两者需要互相结合层层递进去进行设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