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经典中关于礼仪的论述

古代文化经典中关于礼仪的论述

起源于商周时代的古礼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可以说“礼”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国经常之大法,
“周旋之节文”,具有社会政治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双重作用,举止礼仪则是古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举止礼仪就是指古代礼典所规定的,人们在人际交往
的各种场合中的身体行为规范。与融合了西方元素的现代礼仪大不相同,流传两千余年的中国古代举止礼仪于揖让进退之间无不展现着底蕴深厚的华夏品格和伦理道
德观念。随着先秦两汉时期礼学的重构与不断完善,《仪礼》《礼记》等儒家经典和官方礼典对举止礼仪做出了明晰的分类和阐发,使举止礼仪不断系统化、精细
化。后世礼制规范则多有流变,尤其是魏晋以降“胡风”传入后,举止礼仪以及称谓、服饰穿戴等礼俗为之一变。因此本文主要以先秦两汉时期的经典以及这一时期
的考古资料作为主要参考内容,通过这些中华元典更能真切地解读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与核心精神。
  一、‘坠”的礼仪

  “举止”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所记载的“举止高,心不固矣。”颜师古注:止,足也。止的本义就是脚趾,这里的“举止”就是“举足”的意
思,后来“举止”引申为行动、举动之意。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身体举动不外乎坐立行走,然而古代对坐立行走的定义和礼仪规范与现代大相径庭。首先来看“坐”
的礼仪,中国古代的坐姿经历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转变。

  侍坐于尊长,要就近而坐,甲而敬之”,表现出对长者的亲近和尊敬。尊者有其他客人前来拜访,侍坐者也要起身表示敬意。作为晚辈,坐时不能选择室中西南
隅和中席,因为那是尊者的位置。吃饭进食要尽量往前坐,避免饭菜掉落,站污坐席,非进食时要尽量靠后坐,以示谦恭。侍坐于长者时,除了要注意以上身体规范
外,与之相应的言语、仪容规范也同样重要“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俊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
则起,请益则起。坐时要镇定自若,长者未提及的话题不要东拉西扯地说。聆听老师教诲时要虔诚,表情要端庄,要等老师把话讲完再回答,插嘴或随声附和都是不
可取的。向老师请教书本知识要起立,请老师进一步详细讲解也要起立,以示对老师的尊重。除了“侍坐于长者”,在公共场合与人同坐也要表现得庄重,并且不妨
碍他九‘若夫坐如尸”“并坐不横胧; 坐时要像代死者受祭的人那样矜庄,与人同坐不要横起胳膊,以免妨碍他人。
以上介绍了古代几种主要的坐姿以及不同社交场合中“坐”的礼仪,从容端庄的坐姿展示了雍容、优雅、包容的华夏品格,举手投足间也诊释了“尊亲”尊师,
“敬”让”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二、站立和行走的礼仪

  贾谊在其著作《新书》中将站姿分为四类,分别为经立、共(恭)立、肃立和卑立“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
肘曰经立,因以微磐曰共立,因以磐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经立时目视前方,腰部挺直,肩部放平,两臂环抱,自然下垂,犹如抱鼓。双脚站立时相隔二寸,
衣帽整齐,头和身体不能乱动。如图七所示,秦兵马俑就是标准的经立姿势,此种站姿给人一种庄重、从容之感。石磐作为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与编钟配套出现
‘微磐曰共立”,共(恭)立(如图八)时稍稍弯腰,比图九所示石磐的弯曲程度稍减。而肃立则与石磐的弯曲程度相当,大致为135度,显然所表达的礼数也更
重,一般古代大臣勤见国君和诸侯时才采用这种站立姿势。最为谦卑的站立方式是“卑立”,古人腰间常戴玉佩“卑立”时要让腰间玉佩垂直落下才算合乎标准,身
体大致要弯曲呈90度。

  要正色快行,谨小慎微,以此表达对国君的敬畏和尊重。上堂时两手要提起衣服的下摆,以免脚踩摔倒,有失礼容。下堂后面色才和缓放松,轻快地行走,回到
原位站立,仍然保持踉踏(恭敬)之貌。随着不同场景的的变换,孔子行走时时而谨慎庄重,时而愉悦放松,把举止礼仪演绎成了身体的艺术,颇具美感。这种外在
举止仪容的变换既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反之又由外而内强化着“诚敬”的道德理念,是一种身心互动的身体修行。

  三、举止礼仪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实践功能

  中国是传承数千年的礼仪之抓“礼”作为事实上的不成文法,维护着历代王朝的统治阶层和整个社会的秩序。时至今日,作为身体行为规范的举止礼仪,其政治功能己不复存在,然而其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实践功能则不容忽视。

  首先,中国古代举止礼仪的内容之丰富,价值之巨大,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代举止礼仪“缘人情而作”,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
“身体”上的具体展现,每一个致力于成为“谦谦君子”的中国人都于举手投足之间践行着“文质彬彬”的举止规范,彰显着雍容典雅的礼仪风貌。举止礼仪不仅是
个人修养的展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同于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主张纵欲的“酒神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乐精神”,强调“发乎情,止乎
礼”,要求适时地控制身体的感性欲求“强调感性中的理性,自然性中的社会性。认为通过对人的动作、行为、言语、仪容等外在身体活动进行规训,能使人的内心
情感更加成熟,更具“人性”与社会性‘无过无不及”。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既在一定程度上由外而内地塑造了华夏儿女的民族性格,又是中华民族“文化
心理结构”的外化表现。正是通过举止礼仪来不断践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华夏品格的文化印记才代代相传。当前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增
强,而文化软实力则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若想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彰显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而民族文化与民
族精神的构建决不能与传统割裂开来。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我们应当本着理性、辩证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
精华,将底蕴深厚的中国礼文化转化成每个人举手投足间的礼仪风度展示给全世界。

  此外,作为古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止礼仪以每个具体的社会成员为载体,揖让进退之间诊释着“敬i}"“忠孝”“仁义’“长幼有序”等中华传统美
德,其中所蕴含的修身养性、教化民众的社会实践功能不容忽视。“从礼产生、发展的逻辑顺序看,对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完善与人性培养,以及作为群体成员
的人的理性教化和社会性规范是礼最早、最基本的功能。”园翻阅史书,古代社会生活中循礼与失礼之间的争论和矛盾冲突屡见不鲜,可见礼仪规范在古代社会具有
不可替代的风俗教化作用。当今社会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道德滑坡状况严重,出现了个人价值观扭曲、公共场所秩序混乱、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大学》有言: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回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2A]孟子也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
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囚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归根到底是解决人的问题,得体的举止礼仪不仅能完善自我,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更能减少社会交
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安定和谐,因此,重新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重塑社会成员的举止行为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礼文化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其发扬光大,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作为一种“形体美,“身体的艺术”,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价值与社会实践功能巨大,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去弘扬!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