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式是怎么判断的,比如宾语后置等、谢谢大家了

如题所述

文言句式的参照物是现代语句。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四种。
没有宾语后置一说。应该是宾语前置,比如“何以战”《曹刿论战》应译为凭什么作战?何字译为什么,参照现代语句,何字在文言句式中前置了,所以称为宾语前置追问

恩、明白了、谢谢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4
呵呵,可以了解你求知若渴的心情,但特殊句式中没有宾语后置哟,是宾语前置,没关系,别着急。
所谓的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所以,你想弄懂就要了解一些现代汉语的知识,主谓宾定状补语法成分的位置要了解。以宾语前置为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为例,其中“自”是宾语成分,在现代汉语里这句话这么说:“邹忌不相信自己。”但在文言文中这句却将宾语“自”放到了谓语“信”的前面,所以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被称为宾语前置。
当然,特殊句式还有很多,定语后置,省略句,被动句等等,道理都是相通的,别着急,你一定会攻克它的,相信你!
第2个回答  2011-02-25
经过翻译就可以很快的知道,一般有些特定的词性,在句子中充当的是什么,这些特殊常见的老师会说的,一般的文言文字典书籍会有详细的注解的。
第3个回答  2011-02-24
文言句式讲义

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现逐一讲解如下:
一.判断句:
A.概念: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B.判断句式的古今不同点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C.常见的判断句式
1.“……者,……也”表判断;
主语后面“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吴广者,阳夏人也。
④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⑤南冥者,天池也。
⑥齐谐者,志怪者也。
⑦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2.“……者,……”表判断;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同样不用翻译,只直接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②粟者,民之所种。
3.“……,……也”表判断;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用翻译。如:
①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者也”表判断;
不出现主语,只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用翻译。如:
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②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也可表判断;
“者”、“也”都不用,即“……,……”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语谓语之间加“是”。这种判断句式常常称作意念判断句。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粮之国,不可信。
③此亡秦之续(老路)耳。
6.“……,为……”表判断;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①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7.特定副词表判断;
用“乃、则、当、系、即、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这类副词可以直接解释为“是”。还可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黄山当生平奇览。
⑤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⑥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⑦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
8.“是”表判断;
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这种义项开始比较晚,并且很少见。如: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汝是大家子。

二.被动句
A.概念: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B.被动句的古今不同处:现代汉语一般是在宾词与主词之间加入“被”字来表示被动关系,但在古代汉语里,表达被动关系的方式却很丰富。
C.常见的被动句式
1.“于”表被动;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此非曹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2.“见”表被动;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
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渐见愁煎迫。
3.“见……于”表被动;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受”表被动;
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有罪受贰。(释义:因有罪不被信任。)
5.“受……于”表被动;
如果需要引进主动者,可以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为”表被动;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7.“为……所”表被动;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的形式。如:
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为仲卿母所遣。
8.“为所”表被动;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被”表被动;
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今日被驱遣。
10.意念被动;
意念被动就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②帝感其诚。

三.省略句
(一).省略句的古今异同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二).省略句的形式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做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简洁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部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⑴主语的承前省。
承前省的意思是,承接前面的成分,在后面省略。如: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⑵主语的蒙后省。
蒙后省的意思是:蒙借后面的成分,在前面省略。如: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⑶主语的对话省。
在对话时,根据具体的对话语言环境来省略。这种省略的灵活性最强。
①(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相比现代汉语还是要多一些,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⑴承上文谓语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⑵蒙下文谓语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有版本作“竖”)追之。
⑶共喻省略。
就是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翻译:等到左公被抓投入东厂的监狱,史可法每天早晚(守候)在监狱的门外。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的大多是代词“之”。
⑴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⑵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⑴省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⑵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⑶省略介词“自”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四.主谓倒置(又叫谓语前置)
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
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这种语法现象是极其少见的。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③渺渺兮予怀。
④如鸣佩环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勿、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③人不我信也。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词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豫州今欲何往?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④夫晋,何厌之有。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翻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翻译。如成语“惟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⑴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⑵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⑶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在,有几人与?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⑤马之千里者。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七.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火烈风猛,般往如箭。
⑤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问道也固先乎吾。
⑦王尝语庄子以好乐;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⑨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⑩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八.固定句式
1、无从、无以、有以
“无从、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③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2、有所、无所
“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
②几无所逃死。
3、如何、奈何、若何(均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③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⑤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是故、是以、所以
“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孰与、孰若
“孰与”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参考资料:http://wenku.baidu.com/view/aaf5571eb7360b4c2e3f6407.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