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过年习俗是什么?

要是正宗的

春节在广州又称过年,有辞旧迎新,从旧的一年跨入新的一年的意思。传统上,广州人过年是会有很多要注意的事项,如腊月二十三晚要谢灶,年廿五蒸糕,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等等。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过年的习俗已经从以前的繁杂向简单转变了。
虽然过年的习俗是比传统上简单了,但过年的气氛却没有变化,反而引入了很多新新元素进去,十分有特色。接下来我就会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别介绍我所见所闻当代广州人的过年习俗。

穿衣戴帽应该是广州人过年最不重视的一项,但恰恰又成广州过年时的另一道风景线。当代的广州人对穿戴的个性追求完全不亚于香港人,所以,在大年初一之前的两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就成了当代广州人到各大商场和店铺选购新年衣物的黄金时期了。每家店铺都会尽量地做更多的生意,销售们的服务态度也会比平常热情很多。广州人的节日穿戴是以个性为第一,应节为第二,应节的红色在市民身上出现的频率不会太高,看看新年期间,花街或商业街上的人就知道现在流行的款式是什么了。所以,广州人过年是很有个性的。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和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物是十分丰盛的。现在最普遍的过年食物是糕类,很多家庭都喜欢在家里蒸糕点,如马蹄糕(广东人把荸荠称作马蹄),萝卜糕,年糕,这三样是最最常见的糕点,寓意着新的一年步步高。除了糕点,油炸食物也是广州人的最爱,在很多老一辈的广州人里,还保留着过年开锅炸油角,煎堆,糖环,蛋散,的习惯。虽然这些食物制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吃多了会上火,但老广们对于这些油炸食物的钟爱是很深厚的。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每到过年,就会帮着他们的父母准备这些过年食品,一家人温馨地围着桌子包油角,做煎堆等等。所以,现在的老广们在过年里不辞辛苦的再做这些食物,是为了能让这些食物流传下去,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怀念一些美好的回忆。在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一些瓜子,糖果,糖莲藕,糖莲子,糖椰子,糖马蹄等甜的零食,也寓意着甜甜蜜蜜的意思。广州人过节所吃东西的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餐桌上的菜式更是如此。最常见的是发菜炆猪手,寓意为“发财就手”,冬菇扒菜胆寓意为“满地金钱”,酸菜炒猪利(猪舌)和炒鲜百合都有“一本万利”、“百年好合”的意思。还有鸡和烧肉,也是餐桌上的必备菜式。可以这样说,现在广州人过年,就是从年三十吃到新十五,各种食物伴随着广州人过年,是幸福的象征。

在居住方面,广州人也是很讲究的。“年廿八,洗邋遢”,广州人喜欢在大年初一前三天在家里搞大扫除。搞完大扫除之后,大多数广州的家庭妇女就会到菜市场,有几样都系他们是一定会买的,芹菜(寓意勤勤力力),生菜(寓意生财),葱(寓意孩子聪聪明明),猪手(用来和发菜一起煮),猪利(先拜神,后炒),烧肉(同上),鲮鱼,挥春,鲜花,金桔,水仙花。买完上边这些东西之后,接着就会煮发财就手等一些贺年菜式。鲮鱼就会先洗净再下锅煎到金黄色,用东西装好之后,放进米缸里边,再把米缸的米装满,这样就寓意下一年生活富足,年年有余。做完上面的准备后,多数家庭都会到家门口拜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家宅安宁,最后就是贴上挥春了。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如,大年初一是不能打扫的等等。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以上那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最热闹,最好玩的花街是过年里的重头戏。广州传统的花街是在年廿七晚上开始,到了大年初一的凌晨结束。广州的几大花市里,海珠花市,越秀花市和荔湾花市,是最最热闹的,店铺一间挨着一间,铺子里卖的东西琳琅满目,人山人海的,热闹非凡。花当然是花街里的主角,尤其是各种的兰花,价位从几十到几百不等,但特意来花街买兰花的人还真的不少。除了兰花外,银柳也是十分之受人欢迎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喜欢凑成一班人来花街开个铺子卖东西,这样不仅更好地带动了花街的人气,而且也为花街带来了很多好玩的元素,真的使传统的花街焕发出了春的气息了。到了大年的初一,如果天气良好的话,很多广州人都喜欢去登山,这样俗称“行大运”,人们不仅想在新的一年里获好的运气,而且更想登高望远,希望事业蒸蒸日上。除了登山,年初一最多人到的地方就是个大寺庙了,如三元宫,光孝寺,六榕寺,黄大仙庙等等,其实大多去拜神的人都不信教,但是他们都希望新的一年里能顺顺利利,家人身体健康,自己事业顺利,大家都是抱有美好的愿望去的。即使他们不是最虔诚的,也不是很符合传统拜神的步骤,但将自己的愿望与神分享了之后,所有人的身心一下子就舒畅了,庙里的气氛变得既和谐又热闹,人们脸上的笑容和佛像脸上的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从年初二到春节假期结束这段时间里,人们都是喜欢四处去拜年,约上三五知己去吃个饭等等,大家都一年没见了,一聚在桌前,话题就滔滔不绝的涌出来了,所以,饭店的生意想不好也难。成年人都喜欢四处拜年,小孩和青年人最喜欢的就是“逗利是”(拿红包)了。派利是的基本上是长辈或已结婚的人,人们派利是一般都是一个人派两封利是,寓意好事成双,利是里的钱面值不限,旨在祝福年轻的人。最后还是引用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07
马上就要过年了,其实过不过年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重要,不像小的时候,很盼望过年,可以买新衣服,拿压岁钱,现在都不指望了,因为自己已经长大了。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年还是要过的,今天看到电视上说各个地方过年的习俗,觉得挺有意思,特别是广州,旧时风俗,广州与全国各地一样,在岁晚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张贴门神,其画像以秦叔宝,尉迟恭居多,他们全副披挂,手持钢缏与利斧,威风的很。此外,各家还要在住房和店铺门居中的地方,贴上“五福临门”或“迎春接福”,“天宫赐福”的横批,然后在倒贴上一个“福”字。
卖懒。年三十夜卖懒,是广州儿童特有的习俗。除夕夜,广州人多有通宵不眠者,生性爱玩的小孩便如鱼得水。是夜,他们洗完澡,换上新衣服,吃过团圆饭,便用苏木染红一个鸡蛋,插上一根香,提上一盏灯笼,在住宅附近的大街小巷走来串去,沿街“卖懒”。孩子们口中念念有词:“卖懒,卖懒,卖到三十晚,人懒我不懒。”他们边唱边绕屋行一圈,回到门口时,把香掷出,吃掉鸡蛋。卖懒,是要把懒惰之性从此卖掉,在新的一年长的聪明伶俐,热爱劳动。卖懒只限于儿童。
接财神。除夕夜半之后,家家开门拜神,谓之“接财神”。此时,全城鞭炮声此起彼伏。卖完懒的小孩子们显得十分勤快,他们拿着写有“财神”二字的红纸,奔走于左邻右舍。看到主家拜神,便上去敬献“财神”,主家便会毫不犹豫的给个红包,包中少则一角,多则一元,当地谓之“封利币”
行花街。行花街是广州人所特有的极具南国风韵的习俗。每年春节年初一前数天,被定位花市的大街,便在很短的时间内搭起棚架,以供花农摆放各种鲜花,桔果,供花鸟鱼虫商人安放塑花,绢花,金鱼,盆景,古董等。昔日车水马龙的大街,一瞬间变成了五彩缤纷的花市。
醒狮,贺岁,采青。广州习俗,每年正月初二开始醒狮,贺岁,采青活动,初七结束。每逢此时,市区一些大商店,酒家,市场的厅前,常可见到醒狮起舞,锣鼓喧天,各路醒狮频频前去贺岁拜年。醒狮既舞狮,一般由一人顶狮头,一人披狮衣组合而成。由于舞狮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武功,因此,两人配合默契。所谓“采青”,是由主家将钱和生茶叶【或青色的树叶】包在红包内,谓之“彩银”,悬于七八米高处,让“狮子”去采摘,以考验舞狮人的技艺。广州的舞狮活动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养水仙和年桔,这是广州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雅事。春节拜年,市民家中几乎没有看不到水仙花和年桔的。早在春节前余月,人们便开始选购和浸泡水仙头,探亲访友时,也常携水仙,年桔作礼物。早些年,市民中多以漳州出产的水仙头为上乘。近年,则以从欧洲南部和地中海一带进口的西洋水仙为贵。年桔则以树上挂果的时间长短分凶吉,保留时间越长越吉利。因此,人们采取各种技术措施,让水仙花准时在大年三十盛开,延长桔果的挂枝时间。
第2个回答  2020-10-02

 还有广州春节习俗: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3个回答  2013-03-13
检举|2011-02-11 10:40
冬至

春节期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产生许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