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见人说阿弥佗佛

sg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译。大乘教佛名。据说阿弥陀佛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后,发了四十八个愿,而成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系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嗯,知道了。“南无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归命,祝爱我的和我爱的,平安幸福。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南无阿弥陀佛拉.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名字来源于梵语音译,“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为梵语“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将带你的灵魂去极乐世界。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

这句佛号是最普通的,差不多个个人会念的,但虽则会念,却不晓得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要念,念了有什么好处,究竟怎样的念法?我现今要一一说明,使大家晓得晓得!

第一、这句佛号有六个字。头上南无两个字,是归命的意义,是归依佛的教命;不可违背的。又是把自己的生命,归依于佛,要表现很忠心很孝顺的意思。有人讲南无是没有的意思,便是荒唐大笑话了。往下的阿字,是没有的意思;弥陀二字,是限量的意思。佛字,是极聪明人的意思;阿弥陀,是一位佛的名号。这位佛的寿数,是几千万年无穷无尽的,没有限量;又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照起来可以达到虚空中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没有限量的。此外种种的功德,都是很大很多很妙的,也没有限量,所以叫做没有限量的佛。那位佛是住在极乐世界里的,他的世界,没有丝毫的苦处,但有无穷的乐处,往生到那里的人,便安稳舒服的了不得,所以又叫做安养国。这位阿弥陀佛,就是安养国里的教主;同我们这个世界上,有释迦牟尼佛的教主是一样的;虽是相像,若讲到寿命与身上放出的光明,阿弥陀佛比释迦牟尼佛远大得多哩。

第二、我们为什么要念他呢?人家都说修行的人,自然应该念的。那末,就要问你:为什么要修行?人家说我们生在世上,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前世修来的,今世不修,来世就没有吃穿了;这句话虽也不差,但是要来世有吃有穿,还要看你能够布施不能?今世把人家吃,来世自己有得吃;今世把人家穿,来世自己有得穿;就是不念佛,也可以得到这种福报。为什么要念佛的道理,究竟还没有知道。我对你讲:这里是一个苦的世界,我们都是受著种种束缚、种种逼迫、种种牵缠,很不自在的。寿命又短,衣食又难得,骨肉又臭秽,善人又极少,有志气的人,要把这个世界上的人救度起来,无奈自己也被这世界坑陷著。自救尚愁来不及,如何能够救得人家呢?倘然有了这个自度度人的志气,须是跑到极乐世界上去,受阿弥陀佛的教化,得了菩萨的本领,然后再回到世间,就能拿出种种方法,来救度我们同胞了;实在为著这个自度度人的道理,所以要念佛。这样普度众生的大道理,原来是释迦佛说出来的。佛在我们世界上说法度人,眼见世人没有很大的根基,可以依照佛法修行,就是能够,也要化了无数的年代,才可以成功。倘若年代隔得多了,就难免不中途退转,要求一生就可以修成的机会,只有来世生到阿弥陀佛世界上去,所以教我们念他世界上的佛号,早早同他结一个缘,那末到了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亲自来打一个招呼,或者派著化佛化菩萨来接引;这时我的念头,若坚定不变,就立刻往生极乐世界了。这句话是释迦佛在只园法会上,亲口告诉一千二百五十位诸大菩萨的,允许我们这里誓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只消心诚愿切,口念弥陀,到底不懈怠的,一概接引往生,遂了他们的心志。这个宏愿,是阿弥陀佛自己立的。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四十八个大愿,仿佛化了四十八号大船,在娑婆世界苦海里,不论上风下风,听著有人极声哀求,即便闻声往救,所以大家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时刻在心上、在口边念著,决定万修万人都成功。

第三、要讲念佛的好处。将来的好处,就是可以生到他的世界上去。他的世界叫做极乐,自然件件都是好的。今把大略说说:一件是永远脱了轮回的苦趣;一件是寿命没有限量,同佛一样。一件是享受一切世间所享不到的清福,如满地满眼都是希世之宝,一切慧鸟,都能宣扬妙道;一切行树,都能善演圆音;衣食皆随意丰足;再不要使用心机,身体是莲花化生,脱尽了皮囊臭秽;况且这极乐世界上,没有一个不是修行的。多有大菩萨资格,我们可以同他做朋友,这样便宜事,在别的世界上,万难寻得出。至于讲到现在的好处,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念佛的人,日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刻刻保护著。又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诸菩萨,同一切护法伽蓝,常常照应好;又诸佛日夜护念,好像慈母刻刻心照他的爱子一般,阿弥陀佛常放光明,照著此人,使他常常得福,一切恶鬼邪神,同那一班夜叉罗刹,都不能伤害;一切毒蛇恶兽,都不敢放肆;一切水灾火灾冤仇盗贼瘟疫刀兵牢狱横死枉死等灾,都可不受;从前所作的罪孽,无论今生前生,都可一笔勾销。就是夜里做梦,也极安稳。或者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又念佛的人,心常欢喜,面有神彩,气力健旺,所欲的事,件件吉利。况且念佛的人,毕竟慈悲,即使尚有几分脾气恶习,未曾洗炼净尽,也能自知自己过,勇猛悔改。这人有这样的道德,已是不可及了;这种种好处,都是念佛人所独享的,不要轻看了这一句阿弥陀佛。有人说:念了佛,死后做鬼,可以当钱用。这句话太荒唐了!能不能当钱,且不必说。我们念佛的人,万不应该存死后做鬼的心;因鬼的位子,比人又降低了一级,发心念佛的人,为厌著做人的苦楚,与历劫轮回的苦楚,方始争这往生极乐一著,了这生死大事,应当坚志向上,那里可以甘心退下去呢?况且鬼界难闻佛法,倘然跑到鬼界里,岂不是把生前念佛的工夫多抛弃了?要知道:念佛的人,个个应该往生佛国,念佛人生前固然也有好处;毕竟的好处,在来世往生极乐世界的,千万不可弄错!

第四、念佛的法则。先讲定时念佛的方法:要供一位佛像(图画也好),朝南朝东都可。念的时候,先在佛像前烧香,献鲜花(点烛随意)或鲜果,供养礼拜以后,先念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念到这里一拜,即起来,即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少则连念四五百声,多则千万声随意。)

念毕,再礼拜,起身,然后跪在佛前,再往下念三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声)

再起立,再礼拜,毕。再跪,往下念发愿文。(简单的十二句偈)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垂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孽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念毕起,三拜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2-24
谛闲大师 开示上海南园诸居士净土法要

若云第一义谛。实是无开口处。如说佛法纲宗。不妨约四悉檀利益。方便显扬。今则略说净土法门。须知有三种要力。一本有功德力。二弥陀宏愿力。三持名奇勋力。前一属性。后二属修。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所以后二全归本有功德力中。兹欲先令悟性。是故先说本有功德力也。欲明此义。须先识取现前一念心性。复有二种意思不同。今先言心。次言性。所言心者。在楞严曰常住真心。在圆觉曰妙圆觉心。楞严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圆觉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妙圆觉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当知此心。乃十法界一切圣凡。同赋共秉之心也。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固无足论。祗为我等迷妄凡夫。误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心。即楞严所谓认悟中迷。亦即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由此一迷为心。则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内自身心。外及世界。咸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即非能现之心也。是为最初一念之错。直至于今。乃一错到底耳。殊不知缘尘者妄想也。由妄想始有境界。由境界遂生分别。由分别乃起执着。由执着遂分人我。由人我而生憎爱。由憎爱乃有取舍。由取舍成颠倒。由颠倒故受轮转。灵根一昧。尘境纷纭。宿业现缘。遗忘本体。所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矣。既迷真而逐妄。必将妄以为真。大都俱认胸间之缘影以为心也。不知此心。不落方隅。那有处所。是故不在内外中间。亦非过现未来。乃无在而无不在耳。须知圆明妙心。虚灵不昧。任他四圣出头。并无增一点灵光。任尔六道纷纭。亦不减一毫妙体。湛然寂然。任行任住。湛然处如日月普光。寂然处似阴阳默运。行时如风动波兴。住时如风恬浪静。故学者直须在一念未动之先。一物未对之时。极力参寻。任他参寻不出。只管一力参寻。正参寻时。仍须蓦直看去。参到参不得时。看到看不去处。逼到转不得身。吐不得气的时候。或因缘凑遇。�地一声。自然得见好消息也。

至若作事的人。顶好在杂念纷飞之际。万境交陈之时。猛尔回光。看他毕竟是谁之所使。到底是谁。久久用心。一旦或有豁然的时节。露出本地风光。须知此光。不从内出。亦非外来。本自有之。非新得也。次言性者。此性在楞严曰性净明体。在圆觉曰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据此足见此性与心之说。自有不同之意。前之心。约十界有情边说。今言性。则物物具足。不间无情。吾人所以不能于自性中得大受用者。由于最初一念不觉。不知湛然恒寂。体自如如。由是逐妄迷真。颠倒流转。随相起灭。遗失本真。如人迷路。忘记家乡。堕在荆棘坑阱之中。去又去不得。回又回不得。惶骇昏瞶。自无主张。便无出头之日也。经云。如婴儿失母。此喻最极亲切也。是故十方如来。出现于世。无非要人返妄归真。历代祖师。大意西来。先须教人明心见性。就是前辈诸祖。以学者根钝。无可用心。教人看一话头。乃不得已之苦衷也。如明之天奇毒]诸祖。因学人念佛不契。故教他看一个念佛是谁。何啻长夜达旦。惟前天台山国清寺宝林珍祖。直教人看个讲话是谁。直下的微微一照。于复性功夫。其下手用心。最亲切也。从此抱住一个话头。于行住坐卧之间。语默动静之际。蓦直参去。不容思量分别。久久自然有大好消息也。如其不能从禅宗入者。反不如老实念佛。即以一句弥陀为本参话头。所谓是心念佛。是心是佛。何必将?盂添柄。头上安头乎。功夫做到相应之时。虽无何等境界。但觉湛湛寂寂。历历明明。不相应之时。便浑浑噩噩。扰扰昏昏。故于用心之时。莫管他相应与否。只要蓦直做去。久久自然动止而静。昏息自明。静即是寂。明即是照。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寂照、性之体也。静明、体之德也。

真实念佛。与参禅无异。是故念佛也须要一句佛号。蕴在念中。提起佛号。蓦直念去。其得力处与参禅一致。不过参禅要发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若不发起疑情。有何利益。反不如老实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有如是因感如是果。此千古不易之铁案也。须知心性当体圆明。本无生灭。佛心生心。原无二心。既得相应之后。始知不论有情无情。有相无相。各具圆觉。同证圆觉。同证妙明。各具妙明。说个本来面目也不希奇不过常见之青山绿水耳。有何奇特可言哉。是故心性即教中所谓天然性德。性德者三谛是也。真谛者泯一切法。故一尘不立。俗谛者立一切法。故万象全彰。中谛者统一切法。故无法不赅。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一三。非前后也。情与非情。莫不具足。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是故大觉慈尊。立三观。破三惑。显三谛。证三身。成三德。此破惑证真之功。即西来大意。亦不外乎此。心性具足。乃众生本有之功德力。先须悟此为修净业者最要之枢机也。二弥陀宏愿力者。以众生之能感心性。虽未坚固勇决。只要每日发愿。日日无间。依己之心性。所发净愿为能感。以弥陀称性大愿为能应。然弥陀乃众生心内之弥陀。众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众生能发往生之愿。与弥陀本愿相应。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慈善根力。自然感应道交也。

三持名奇勋力者。以众生现前一念心性。念彼弥陀万德洪名。能念心性是因。所念洪名是果。因赅果海。果澈因源。所以众生之心性。即弥陀之心性也。如是则因果不二。心性一如。能如是念佛。而不往生者。吾不信也。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临终接引。直往西方。岂不妙乎。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若信真愿切。临终一念相应。即往生矣。否则。纵将名号持到一心不乱。如银墙铁壁相似。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何以故。信不真。愿不切。则与佛本愿。不相符故。所以信愿持名。为出生死者第一要务。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普愿大众。一心念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12-27
谛闲大师 开示上海南园诸居士净土法要

若云第一义谛。实是无开口处。如说佛法纲宗。不妨约四悉檀利益。方便显扬。今则略说净土法门。须知有三种要力。一本有功德力。二弥陀宏愿力。三持名奇勋力。前一属性。后二属修。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所以后二全归本有功德力中。兹欲先令悟性。是故先说本有功德力也。欲明此义。须先识取现前一念心性。复有二种意思不同。今先言心。次言性。所言心者。在楞严曰常住真心。在圆觉曰妙圆觉心。楞严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圆觉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妙圆觉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当知此心。乃十法界一切圣凡。同赋共秉之心也。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固无足论。祗为我等迷妄凡夫。误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心。即楞严所谓认悟中迷。亦即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由此一迷为心。则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内自身心。外及世界。咸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即非能现之心也。是为最初一念之错。直至于今。乃一错到底耳。殊不知缘尘者妄想也。由妄想始有境界。由境界遂生分别。由分别乃起执着。由执着遂分人我。由人我而生憎爱。由憎爱乃有取舍。由取舍成颠倒。由颠倒故受轮转。灵根一昧。尘境纷纭。宿业现缘。遗忘本体。所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矣。既迷真而逐妄。必将妄以为真。大都俱认胸间之缘影以为心也。不知此心。不落方隅。那有处所。是故不在内外中间。亦非过现未来。乃无在而无不在耳。须知圆明妙心。虚灵不昧。任他四圣出头。并无增一点灵光。任尔六道纷纭。亦不减一毫妙体。湛然寂然。任行任住。湛然处如日月普光。寂然处似阴阳默运。行时如风动波兴。住时如风恬浪静。故学者直须在一念未动之先。一物未对之时。极力参寻。任他参寻不出。只管一力参寻。正参寻时。仍须蓦直看去。参到参不得时。看到看不去处。逼到转不得身。吐不得气的时候。或因缘凑遇。�地一声。自然得见好消息也。

至若作事的人。顶好在杂念纷飞之际。万境交陈之时。猛尔回光。看他毕竟是谁之所使。到底是谁。久久用心。一旦或有豁然的时节。露出本地风光。须知此光。不从内出。亦非外来。本自有之。非新得也。次言性者。此性在楞严曰性净明体。在圆觉曰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据此足见此性与心之说。自有不同之意。前之心。约十界有情边说。今言性。则物物具足。不间无情。吾人所以不能于自性中得大受用者。由于最初一念不觉。不知湛然恒寂。体自如如。由是逐妄迷真。颠倒流转。随相起灭。遗失本真。如人迷路。忘记家乡。堕在荆棘坑阱之中。去又去不得。回又回不得。惶骇昏瞶。自无主张。便无出头之日也。经云。如婴儿失母。此喻最极亲切也。是故十方如来。出现于世。无非要人返妄归真。历代祖师。大意西来。先须教人明心见性。就是前辈诸祖。以学者根钝。无可用心。教人看一话头。乃不得已之苦衷也。如明之天奇毒]诸祖。因学人念佛不契。故教他看一个念佛是谁。何啻长夜达旦。惟前天台山国清寺宝林珍祖。直教人看个讲话是谁。直下的微微一照。于复性功夫。其下手用心。最亲切也。从此抱住一个话头。于行住坐卧之间。语默动静之际。蓦直参去。不容思量分别。久久自然有大好消息也。如其不能从禅宗入者。反不如老实念佛。即以一句弥陀为本参话头。所谓是心念佛。是心是佛。何必将?盂添柄。头上安头乎。功夫做到相应之时。虽无何等境界。但觉湛湛寂寂。历历明明。不相应之时。便浑浑噩噩。扰扰昏昏。故于用心之时。莫管他相应与否。只要蓦直做去。久久自然动止而静。昏息自明。静即是寂。明即是照。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寂照、性之体也。静明、体之德也。

真实念佛。与参禅无异。是故念佛也须要一句佛号。蕴在念中。提起佛号。蓦直念去。其得力处与参禅一致。不过参禅要发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若不发起疑情。有何利益。反不如老实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有如是因感如是果。此千古不易之铁案也。须知心性当体圆明。本无生灭。佛心生心。原无二心。既得相应之后。始知不论有情无情。有相无相。各具圆觉。同证圆觉。同证妙明。各具妙明。说个本来面目也不希奇不过常见之青山绿水耳。有何奇特可言哉。是故心性即教中所谓天然性德。性德者三谛是也。真谛者泯一切法。故一尘不立。俗谛者立一切法。故万象全彰。中谛者统一切法。故无法不赅。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一三。非前后也。情与非情。莫不具足。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是故大觉慈尊。立三观。破三惑。显三谛。证三身。成三德。此破惑证真之功。即西来大意。亦不外乎此。心性具足。乃众生本有之功德力。先须悟此为修净业者最要之枢机也。二弥陀宏愿力者。以众生之能感心性。虽未坚固勇决。只要每日发愿。日日无间。依己之心性。所发净愿为能感。以弥陀称性大愿为能应。然弥陀乃众生心内之弥陀。众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众生能发往生之愿。与弥陀本愿相应。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慈善根力。自然感应道交也。

三持名奇勋力者。以众生现前一念心性。念彼弥陀万德洪名。能念心性是因。所念洪名是果。因赅果海。果澈因源。所以众生之心性。即弥陀之心性也。如是则因果不二。心性一如。能如是念佛。而不往生者。吾不信也。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临终接引。直往西方。岂不妙乎。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若信真愿切。临终一念相应。即往生矣。否则。纵将名号持到一心不乱。如银墙铁壁相似。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何以故。信不真。愿不切。则与佛本愿。不相符故。所以信愿持名。为出生死者第一要务。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普愿大众。一心念佛。
第3个回答  2015-03-22
寓意,但愿事情如你所想。世人皆为佛,但愿入人心,来日如你所愿,也就是大日如来,大好日子如你所想而来。大日如来非名字。佛即理,理想。佛本道,道明,道理。修佛的叫僧,苦行僧,修其心明其理,道其理。佛起源于但愿世间无那人弗之事之意。弗是不好,佛就是人不好,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明白点的说法就但愿世间一切都美好,不好的都给我。然后怎么会美好呢,就好比路是走出来的把道理理清,说给别人听。那么就要知道众生之苦,行其苦,明白其理。等大家都知其理,那么就会珍惜爱护世间一切。就是慈悲。大日如来起源于一苦行僧乞讨到某地,碰到一个年轻快饿死的乞丐,然后分给他食物活了下来,问他的理想,然后道其明理。写了四个字大日如来,是大好日子如你所想而来,后来乞丐发达了。把那四字当救命恩人敬拜
第4个回答  2005-12-27
阿弥陀佛得意思是无量光佛,也有译作无量寿佛,佛教徒认为,常念他的名字,来生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