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知名的意大利骗子?

有什么知名的意大利骗子?

历史较为出名“庞兹骗局(Ponzi Scheme)”,查尔斯·庞兹,就是来自意大利的“花花公子”

查尔斯·庞兹

以下是故事经历,摘自网页链接人民网,

 1882年,庞兹出生于意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很深。庞兹的母亲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儿子能飞黄腾达,重振家族那已遥不可追的荣光。庞兹带着母亲的期盼与所谓的贵族精神,进入了古老的罗马大学。与真正的贵族纨绔子弟相比,庞兹在金钱上缺乏底气。但他却同样大手大脚地挥霍,过着极其奢华的大学生活。这使他迅速沦为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花花公子,并且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学业。

   为了洗刷在罗马的耻辱,庞兹急切地想要追逐财富。他怀揣叔叔给的200美金,只身横渡大西洋,寻求他的美国梦。可是,最初的经历几乎都是挫折、厄运和失败。与数百万新移民一样,庞兹在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从杂货店伙计、路边推销员到洗盘子的小工,庞兹都做过。最糟糕的时候,他甚至还因付不起房租而睡在路边的公园里。

   无论怎样潦倒,庞兹都没有失去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的梦想。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也一直没有失去人性中最宝贵的善良。当时,一位护士因汽油炉子爆炸而受到严重烧伤,需要进行皮肤移植,身为医院临时工的庞兹竟主动捐献了自己背部50平方英寸的皮肤。

   邮政代金券的机会

   庞兹的发迹,始于他偶然发现的国际邮政代金券之间的利率差价。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利率波动很大。然而,国际邮政货币体系依据的是罗马条约,邮价与各缔约国货币之间的利率是固定的。例如,一张回邮代金券价值30分西班牙比塞塔,而1美元可兑换6.66元西班牙比塞塔,于是1美元在西班牙可购买22张代金券;运回美国,这样的一张代金券就相当于6美分,扣除手续费, 1美元换到的22张代金券再回到美国就变成价值1美元10美分。这意味着在西班牙购买代金券在波士顿兑换,将有10%的利润。随着一些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使得货币的价值由于使用地点不同而大相径庭,这的确在理论上为回邮代金券的投机提供了可能。当然,这在实际的操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回邮代金券无法变现;同时,各邮政缔约国总共发行的代金券数量有限,并不具备大规模投资的可能。

   利用汇率差价与中间的过桥货币获利,现在是外汇市场通行的做法,但是在庞兹的年代,这一理念还是非常先进的。庞兹计划的唯一问题是,如何用代金券在美国换成邮票,再把邮票换成等值的现金。

   但是,庞兹不管这些,他也知道回邮代金券购买和变现的困难,但他天性乐观、富于冒险,他相信这些操作细节可以推到明天再解决。虽然到最后他都没有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甚至也没有购买多少回邮代金券,但他的生意就此展开了。因为他要销售的并不是回邮代金券这种商品,而是他的创意。

   “三个月让你的财富翻倍”

   1920年7月24日,《波士顿邮报》登出了一则不寻常的报道,内容是:“三个月内让你的金钱翻一倍,庞兹在45天内付给投资者50%的利息——吸引了数千名投资者,国际代金券的交易利用低汇率获得利润。”这条消息一出,波士顿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在如此优厚的利润面前,尽管有人心存疑虑,但毕竟人们大都难以抵御金钱的诱惑,投资者蜂拥而至。当庞兹利用第二批投资者的钱支付了第一批投资者的利息之后,“第一批投资者获利丰厚”的消息便迅速传播开来。于是,几乎整个波士顿的人们都争着将自己的钱交给庞兹。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庞兹的个人财富也很快达到了千万美金的级别。一个令人炫目的金融传奇诞生了。当一年后东窗事发时,庞兹一共吸收了约800万美元,800万美元在现在看来并不算什么,但当时足可以导致一家银行崩溃。而他的手上其实只有价值61美元的邮政代金券。

   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类似销售“让你的钱翻倍”的机器,“能治病的香烟”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那是一个敢想就有钱赚的时代。但庞兹不同于一般骗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资本运作的阶段,将他的财富创意当作一种融资的工具,他销售的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金融产品。

   实事求是地说,一开始的时候,庞兹并没有想过要诈骗。他像所有怀揣美国梦的梦想家一样,渴望用诱人的条件吸纳资金,然后做出一番不寻常的事业。但是,随着整个波士顿都卷入了他的投资计划,庞兹发现国际代金券的数量很少,根本不可能支持大量的资金套利,他的投资计划面临着无法收场的尴尬。他不得不横下心,走上诈骗的道路,企图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入。庞兹一方面偿还以前的债务,另一方面幻想能够发现新的投资机会。就像所有的金字塔式集资计划一样,庞兹的资金王国以轰然倒塌告终。

   波士顿警方逮捕了庞兹。在法庭为他定罪后,庞兹将一张字条递给了旁边的记者,上面用意大利文写道:“世间的一切荣誉就此成为过眼烟云。”

   他被判处了9年徒刑,刑满后被驱逐出美国。1949年,庞兹穷困潦倒,病死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医院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7
在我国,马可·波罗这个人还是很有名的,曾多次出现在我国教科书上。他是一个意大利的旅行家,东亚很多国家都留有他的足迹。在那个时代,他也来到过中国,并且在中国呆了有十七年多。

在这之后,他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整合成了一本书,叫做《马可·波罗游记》。后来,这本书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时至今日,这本书已经被译多种语言,在很多个国家售卖,是一本十分畅销的书。虽然有这本书,但是数百年来,有很多人都对这本书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是当时的一个贵族,以前他的爸爸跟伯父都去过中国,并且,得到了当时皇帝的信任,所以,皇帝又让他们作为元朝与罗马之间的使者回去见教皇。见过教皇后,他们一行人在回中国的路上就带上了在当时只有十七岁的的马可·波罗。

他们这群人一开始从威尼斯出发,经过艰险的古丝绸之路,翻山越岭终于到达了我国的境内,在路上他们一共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


到达中国后,他们就觐见了当时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皇帝对当时只有21岁的马可·波罗非常的喜欢。并且,马可·波罗也是十分的聪明好学,他把自己在中国时看见的,听见的都写进了自己的游记之中。

之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书中的许多说法都被证实是真的,所以,这本游记也就被很多人赞赏。但是,书中还有一些夸大其词的说法让人们产生了“他究竟去没去过中国”的怀疑。

在这其中,最大的疑点就是“襄阳献炮说”和“扬州总督说”。


他在游记中写道:当时蒙古军队攻打襄阳的时候,遭受到了强烈的抵抗,导致久攻不下。在这个紧要关头,马可·波罗就献出一计,让他们用投石机来攻打襄阳。军队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果真将城市一举攻下。

但是,在我国的史料中记载中,提供这个计策的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一个崇拜回教的波斯人,所以,这个投石器又被叫“回回炮”。

并且,据古代史料记载,襄阳城被攻破的时间是一二七三年,而马可·波罗是在一二七五年才到达元朝的国土,所以,怎么可能是他献的计策呢?照这么来看,这本游记的可信度还有多高呢?


这本游记中还写到说,他曾经接受皇帝的任命去担任扬州总督,并且,在扬州呆了三年。其实,这件事也是不可信的。扬州这个城市在当时是帝国的中心,地位十分重要,并且,这个城市中的人大多数都是汉人。

此时,身为一个不懂汉语的年轻外邦人,皇帝就算再喜欢他,也不可能会让他担此如此大任。更何况,在扬州的县志以及元代的史料中也找不到他担任扬州总督的记录。


还有一些其他的疑点,比如说,他讲自己在中国呆了有十七年,却将风景壮丽的北方描绘成白茫茫的一片,连皇帝的家谱都不了解。另外,当时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茶叶是很喜爱的,但是,在这本游记里,对于茶叶文化却是只字不提。

还有一点就是,他对于中国很多地方的称呼都是用的波斯叫法。通过以上这些疑点,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他其实根本没有来到过中国,他的这本游记都是通过来过中国的波斯和土耳其商人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幻想而写出来的。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坚持他来过中国,他们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本游记中对于中国一些城市建筑的描绘是相当准确的,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是不可能有如此准确的描述的。

第二:这本书中记载了刺杀奸人阿合马的事件,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个事件,那么,他是不可能把这件事讲述地这么详细,还跟我国的史料记载相符合的。

第三:就是虽然在元代的史料中没有直接记载他到访的直接证明,但是,在明朝的《永乐大典·站赤》里曾经提到了马可·波罗这个人。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人赞同,并且,他们都有自己支持的证据,争论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折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他在当时的确来过中国,可是,他没去过南方只来过北方,他描写的南方城市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想象。并且,他的地位也没有那么高,只不过是一个给皇帝提供欧洲见闻的小人物罢了。

若是这第三种说法成立,马可·波罗历经千辛万苦不远万里来到了我国,还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汇总编写成游记,第一次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东方,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以及融合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后,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在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他们纷纷东来,寻访中国。自此,也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从而,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当然,这些交流不一定都是善意的,这也导致了后来的中国损失惨重。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参考资料: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