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类型及相序列

如题所述

1.沉积相类型

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沉积环境可分为陆表海环境、海陆过渡环境和大陆环境。陆表海环境主要由台地沉积体系和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组成;过渡环境包括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大陆环境由河流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组成(表3-4-1;图3-4-1,图3-4-2)。

表3-4-1 华北东部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体系及沉积环境类型

2.沉积相标志

(1)碳酸盐岩台地相

主要分布于上石炭统,包括开阔台地、局限台地以及台地泥炭坪等亚相。岩性以(含)生物灰岩为主,具块状、丘状交错层理。生物化石种类繁多,以腕足类

类为主。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齿状负偏移,电阻率曲线为高值,幅度较大,呈指状。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高连低频平行反射。

(2)

湖相

主要发育于本溪组和太原组。岩石类型为灰色、灰黑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发育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富含植物化石碎屑,见少量动物化石,种属较为单一,个体较小。常与障壁岛和潮坪相共生。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中振中高连平行反射。

图3-4-1 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封参1井综合柱状图

图3-4-2 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孔古4井综合柱状图

(3)潮坪相

广布于障壁岛后及

湖周围。岩性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细砂岩,波状层理、双向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等较发育。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以跳跃总体为主,常具2个次总体,悬移总体含量少。视电阻率和自然伽马值较小,曲线呈光滑直线形;当煤层或砂岩发育时,曲线幅度增加,呈锯齿状(甘利灯等,2000)。地震反射主要表现为弱振低连中频亚平行特征,即蠕虫状反射,反映高能沉积环境。

(4)障壁砂坝相

主要发育于太原组。岩性以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成分、结构成熟度高,分选好,磨圆度高,杂基含量一般小于10%,发育楔形、板状、双向和波状交错层理。粒度概率曲线以跳跃总体为主,由2~3段不同斜率的次总体组成,是波浪和回流双重作用的结果,悬移总体和牵引总体含量少。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曲线多呈钟形、漏斗形或齿状,箱形较少,齿化程度不同,电阻率曲线幅度较高,反映正粒序特征。地震剖面上呈丘型或乱岗状反射。

(5)三角洲相

主要发育于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具浅水三角洲特点,平原亚相极其发育,造就广泛成煤环境,前缘亚相不甚发育。岩性组合主要为砂泥岩夹多层薄煤层及炭质泥岩。可见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泥炭沼泽、分流间湾和天然堤微相。分流河道主要由中粗砂岩、含砾粗砂岩组成,具沙纹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等;垂向上呈正粒序;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曲线呈钟形、箱形、锯齿状。电阻率曲线高值段的顶渐变、底突变。泥炭沼泽相的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负偏移,电阻率曲线为低值,幅度较大。天然堤相自然电位曲线呈锯齿状。

(6)河流相

主要发育于上、下石盒子组,具典型曲流河特征。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和中粗石英砂岩,与红色泥岩互层。见大型楔状、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主要发育边滩、河床滞流和河漫滩微相,局部地区发育沼泽相,见薄层煤线。边滩微相的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曲线多表现为钟形,少量为漏斗形。与自然电位相比,电阻率曲线幅度更大,底部突变。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顶平底凹型透镜体状充填特征,内部反射杂乱。

(7)湖泊相

主要发育于石千峰组,但地层剥蚀严重、分布有限,不做重点研究。残存地层主要为滨浅湖相紫色粉砂岩夹砂质泥岩,发育滩坝相。

3.相序列

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体系垂向演化规律明显,可划分为2个超层序和6个层序(图3-4-3)。超层序Ⅰ相当于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底界面为长期暴露侵蚀面;超层序Ⅱ相当于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底界面为海盆与陆盆转换面。

华北陆表海大型聚煤盆地地势平坦、海平面高频变化、物源区相对较远、沉积速率低。因此,石炭系—二叠系各层序相对偏薄,呈“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的“二元结构”。

本溪组、太原组代表稳定台地背景下的华北陆表海含煤盆地充填沉积系列。分布面积大,基底平坦,海水进退交互频繁,发育台地(图3-4-4a)和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图3-4-4b),基本上每一次海侵对应一个灰岩集中发育段。

图3-4-3 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相序列图

图3-4-4 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体系的典型相序图

山西组海侵体系域由灰岩或粒度向上变细的砂岩系列组成,高位体系域为煤层、粉砂岩、页岩或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细砂岩(图3-4-4c)、分流间湾粉砂岩和间湾沼泽煤线组成。

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全部演变为陆相湖盆沉积,广泛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相(图3-4-4d、e、f)。总体看来,湖泊扩张体系域(PST)下部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夹分流间湾的粉砂岩、泥岩,或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细砂岩与水下分流间湾泥质粉砂岩、泥岩组成。向上逐渐演变为湖泊相的黄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浅湖砂岩。最大洪泛期沉积由灰黄色页岩组成,反映低能湖相沉积。湖泊收缩体系域(RST)自下而上由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相的灰绿色细砂岩夹泥岩、紫红色中细砂岩夹粉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向上变粗、变厚和水体变浅的加积—进积序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