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邲之战,晋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邲之战是发生在春秋中期晋楚之间一场著名的会战。以楚军奇胜、晋军大败告终。那时候郑国已经服晋。楚庄王连续伐郑,第三次郑国在楚国持久围城即破之际,郑襄公袒胸露背,手牵白羊,向楚王求和。于是郑国就服了楚国。

晋国决定救郑,发兵河上,听说郑已经服了楚国,中军元帅荀林父等将领就决定班师。中军佐先縠却坚决反对,因为他认为霸业在他们手里丢掉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于是不听号令,强行渡河。

那时候一个叫韩厥的司马对荀林父说:“先縠独自去和楚国较量,你却无法约束部下,责任在你,不如一起渡河,责任大家共同承担。”于是晋国大军便全部渡河了。

说来邲之战也是巧合。那时候楚国并没有决心于晋国硬碰硬。他们只想饮马黄河以后就班师,所以得知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就很惶恐。楚庄王和令尹孙叔敖都决定退兵,经过伍参的劝诫,楚王才决心北向盛兵管地,等待与晋国的较量。

按说事态发展到这个时候,两国也早应该定下心来全力备战,但他们仍然心存侥幸。郑国虽然服楚,但是多年来作为晋、楚争霸的战场的郑国已经总结出一套方案:谁强就跟谁混,也就说谁打赢就跟谁。郑国怂恿晋楚双方开战,双方还是犹豫不决。就像箭在弦上,看起来随时都有可能发出,但却迟迟不发。

这种情况放在今天应该是一级备战状态,点燃战国需要的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终于晋国有人耐不住了,一对因为官位升迁失意的兄弟魏锜和赵栴想晋国失败,借求和的幌子,到楚营搠战,并攻打楚营。楚庄王亲自追赶赵栴,赵栴丢盔卸甲,狼狈不堪。晋国得知消息,就派屯军帮助他们。楚国一时不知如何应付,幸得孙叔敖下令急速进兵,就是这种出其不意让晋中军元帅荀林父惊慌失措,尽然命令军士尽快撤兵,撤的最快的还有赏。晋国军士哪还有心恋战,都争先恐后上船。为了争夺船只,内部尽互相砍杀起来,剁掉的手指和手臂不计其数。楚军则趁势追杀,楚将工尹齐追赶晋下军,潘党和唐国军队一起追赶晋上军。杀得晋军鬼狐狼嚎,抱头鼠窜。晋将知罂也被楚国活捉。幸得中军大夫赵婴齐提前备好船只,中军才涉嫌渡河。上军将士会提前伏兵于敖山,并亲自殿后得以徐徐而退,晋军才没有全军覆没。

邲之战使晋国威信大大下降,楚国则趁势服宋,并与宋、鲁、郑、陈等中原国家结盟,最终成就了楚庄王的霸业。

纵观邲之战前后,可以发现晋军存在严重的消极避战的心理(当然楚国也有)。中军元帅荀林父无法掌控三军,导致政令百出,各自为战。在大战面前又不能统筹全局,临危御敌。当然这些都是失败的直接原因。究其根本乃是晋国卿族内部争权夺利,骄傲蛮横,这些都是晋国的军政体制导致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