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质疑,张扬学生个性] 如何引导学生补充质疑

如题所述

所谓质疑能力,就是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运罩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全国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那么,如何在政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让学生“要问”
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要在学生中划分好、中、差;不但要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积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向老师、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教师绝不能嘲笑、批评提出错误问题的或提出过时问题的学生,学生回答错误教师要正确对待,不能凶神恶煞式地呵斥或冷嘲热讽,特别是对学困生,要肯定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性,诱发学生敢于质疑、探索的欲望。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注意师生关系是不够的,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乐学乐思的情境,把学生引入积极学习、思维的状态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情境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质疑品质。
四、给予质疑的时间,使学生“能问”
目前,政治课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就是一个“牵”字。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教师的设计往前走。教师问个不停,学生疲于应对,根本没有自己质疑问题的时间。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
五、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不会提问题。笔者曾经对自己任课的一个班级进行过调查,课后能向老师问问题的学生不足25%,辅导时向老师问问题的学生不足11%,课堂上敢当面向老师问问题的学生不足4%;学生即使有质疑的积极性,也提不出问题。为什么学生不会质疑呢?因为质疑并不是随意发问,学生不仅要勤问,更要会问,即:问的问题要有质量,富有启发性。因此,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并举一反三,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重要。
六、形成质疑习惯,让学生“乐问”
荀子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学生的学习也要像蝉蜕一样,抛弃陈旧才能创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立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克服一些引念悄卖起习惯性的思维方法,克服一些定势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及的问题感兴趣,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出自己还没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教师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在获得答案的同时会对求知产生新的欲望。这种求知欲的不断产生使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大脑思维力不断充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还可披露隐含疑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可以使学生彼此触发,积极推想,激发创造潜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创新能力。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学生从一次次的质疑中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他们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会到成功的愉快,从而树立质疑的信心,产生乐于质疑的情绪体验,形成质疑习惯,并主动参与到其他同学的讨论活动中去,一起探索、尝试、实践,直到释疑。
总之,在已跨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在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着眼学生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为学生创建一个学习的新天地。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素质就得到了提高,到时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也就提高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