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土地荒漠化的坏消息和防沙治沙的好消息.急用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12
通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蒙古族民众聚居的地区,也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了解风沙的残酷和治沙的艰辛。
通辽市处于我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的腹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疏林草原。然而,近百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乱砍滥伐、过度樵采、超载过牧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片土地的林草植被日益减少,生态平衡失调,最终形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现实。
通辽市就处于科尔沁沙地的腹部地带,全市沙化土地4086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75%。在这样一块风起扬尘,土质贫瘠的土地上,通辽市310万人民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周边地区不受沙尘暴的侵袭,展开了一场人与沙漠的战争。
在治理策略上,通辽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平缓的沙地推行“乔木网、灌木带、优质牧草中间盖”模式;在起伏较大的固定沙地推行生物经济圈、近自然林模式;流动、半流动沙地则推行植物再生沙障模式;在浅山丘陵地区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沟模式。
在运行机制上,通辽市实施了“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在科尔沁沙地的治理上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公司化治理开发等多种治理方式,鼓励社会各界承包沙地和荒山,兴办私营林场,逐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及各种非公有制组织共同投资造林的治理开发机制。
在通辽市所属的奈曼旗、库伦旗和科左后旗这三个防沙治沙重点地区,我切身感受到了沙漠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灾难。一片片连绵不绝的沙丘,光秃秃的泛着白光,风在远处走过。一层层的沙子便拖着长长的尾巴跳起一个人的舞蹈。
盛勤告诉记者,“沙子堆平房,毛驴上了房”是通辽很多乡镇苏木农民经历过的沙漠化灾害,所以这里的民众对防沙治沙的热情都非常高,因为他们知道治理沙漠是为了自己出门不吃沙,庄稼能多打。这些年,群众在党委 *** 和各级林业部门的带领下,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依托国家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在治理策略上,通辽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平缓的沙地推行“乔木网、灌木带、优质牧草中间盖”模式;在起伏较大的固定沙地推行生物经济圈、近自然林模式;流动、半流动沙地则推行植物再生沙障模式;在浅山丘陵地区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沟模式。
在运行机制上,通辽市实施了“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在科尔沁沙地的治理上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公司化治理开发等多种治理方式,鼓励社会各界承包沙地和荒山,兴办私营林场,逐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及各种非公有制组织共同投资造林的治理开发机制。
在与盛勤的交谈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林业人的精神和他们要改变科尔沁沙地现状的急切心情。他说:现在防沙治沙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的条件严重不足,但不管怎麽样,这沙我们是一定要治下去的,而且决不停歇。从1999年到现在,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修建了六条被老百姓誉为“幸福路”的穿沙公路。
穿沙公路顾名思义就是穿越沙漠的公路。在沙漠中修建一条公路的难度有多大,一条穿过沙漠的公路能为居住在沙漠中的人民带来怎样的生活改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来到了奈曼旗白音他拉镇白苇穿沙公路的建设现场。
天下着小雨,我们由白音他拉镇出发,驱车进入一条沙石路面,奈曼旗林业局副局长张春民告诉记者,这就是已经建好的白苇穿沙公路的一段。小雨、无风,我们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天气。汽车一路向前,路两边的的树木也逐渐矮下来。一些黄柳、锦鸡儿在土丘上探出身行,望着我们这些奔向沙漠的人。
路远处,一些沙丘的低洼处不时看到几间房屋和房屋前后已经长起的树木。张春民指着这些荒凉沙丘间的绿色点缀说,这就是生态经济圈模式,也就是充分利用固定、半固定沙地、坨间低地和水热资源条件,以户为单位,四周营造防护林网,林网内按水、草、林、粮、经五配套标准进行综合建设。这样既固定了沙丘,又增加了住户的收入。
继续前行,路越来越窄,能够当作参照物的灌木也越来越少,车轮卷起的沙尘越来越高,到最后四轮驱动的越野车也只能望沙兴叹,在厚厚的细沙中空转。没办法,我们只有下车步行。此时小雨已经停止,细沙在脚下像一团厚厚的棉花,让人脚无处着力。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一个高高的沙丘。放眼望去,视线范围内除了两辆向前推进的大型推土机之外,就只有白茫茫的沙丘了。生命在这里仿佛已经绝迹,一切都只单纯成一片沙,一片沉寂而浩瀚的沙漠。白音他拉镇党委书记杨青春说,过去没有路,住在沙区里的民众到镇子里办事,只有步行或骑骆驼,一般一走就是半天。现在修了穿沙公路,驴车、摩托车、汽车都可以走,老百姓都高兴的不得了。
说话间,一股风吹过,远处的沙丘扬起了一层半米多高的沙尘,而我们脚下的细沙也开始不安分地流动起来。照我现在看到的样子,一条穿沙路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流动的沙丘掩埋。当我提出这样的疑问后,多年从事治沙工作的张春民说,这就是修穿沙公路的一个难点,在沙漠中修路重要的是必须用不流动的黑土进行封层,然后再铺设砂石。黑土封层是修路最艰苦的一个阶段,由于都是流沙,车辆根本无法进入,所以运送黑土的工作只能靠人力,我们这里在修建另一条巴苇穿沙公路时就举行了民众会战。
张春民还告诉记者,修穿沙公路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沙区交通困难,但它的最终效益是改善生态状况和农牧民生活。因为要使穿沙公路不被流沙埋没,以埋设沙障、种树种草、风沙育林为主的公路两旁生态建设必须同步实施。这样不仅灌草植被得到恢复,流沙肆虐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周围农牧民也会从中得到一定的实惠,所以不管多艰难,这穿沙公路一定要修。
穿沙公路的生态建设效果到底如何呢?我们在库伦旗一条2001年完工的公路上得到了验证。在库伦旗林业局副局长曲成刚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1999年动工,2001年竣工的茫三线穿沙公路上。这里已经没有了白音他拉镇流动沙丘的单一色调,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色。乔木林、灌木丛、沙草已经覆盖了起伏的沙丘,一些柠条鹅黄的小花让人的心情愉悦。
在一个高大的沙丘上远眺,茫三线穿沙公路像一个绿色的扁担,挑起了两边向沙漠延伸的绿色植物。微风吹过,已见不到沙尘扬起,看到的是草木轻松的摇摆,沙丘安详的睡卧。曲成刚对记者说,茫三线穿沙公路综合防沙治沙面积可达42万亩。这条路可以说是一条防沙治沙路,也可以说是一条农牧民的致富路。这条路修通以后,身处沙漠腹地的茫汉村就是猪肉的价格都比修通前平均一斤多卖5毛钱。
在记者的调查中感到,这种以穿沙公路为轴线,向公路两侧延伸的防沙治沙模式的确是解决最难防治的流动沙丘的一个好办法。只是这种治理方式投入相对较大,需要各级 *** 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
席宝力高的治沙之路
34岁的席宝力高是通辽市的一位名人,他是团中央命名的全国杰出青年农民,同时又是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席宝力高的出名,没有什么令人炫耀的明星光环,而是因为他近20年不停歇不间断的防沙治沙。
席宝力高1米80的个子,脸庞黝黑,是典型的蒙古族牧民形象。见到席宝力高是在他的家庭生态圈。一排红砖的房子,大约有七八间,房屋后面一片五六米高的杨树林摇曳着阳光。也许是一种感应,远远的看到一个站立的身影,我就断定他就是席宝力高。
一脸憨厚的席宝力高带着我们参观了他承包的1300亩沙地。除了靠近房屋的杨树林外,他还种植了黄柳、灌种草,并且长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