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也是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01

人常道,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自由、浪漫、放松,都是美好的字眼,与之对比的现实重复、嘈杂与疲惫,于是我们感叹,在对诗与远方的期待中,苟且生活。

朋友几日前香港自由行,回来后发朋友圈道“本来觉得放松一下可以更好的生活,可是每次回来都觉得工作与生活更加糟糕,更加狂躁。”

本就有些单薄的生活,在与远方的对比中,更加乏味。如一个男子心中念念不忘自己的初恋,老婆再好,都不比想象的仙女。刘烨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将这份对比显现得淋漓尽致。

珍贵来自于稀缺,诗与远方的美好也是。当诗与远方对一个人来说处于常态,朴实的生活又弥足珍贵。客观的说,“诗与远方”与“现实生活”的绝对值也许难分高下,只是对于多数人来说,“诗与远方”太少,“现实生活”太多,前者就成了白玫瑰,后者沦为白米饭。

02

很长一段时间,我将做饭视为一种体力的消耗、果腹的必需,手在切菜,心在抱怨有这个时间多读几页书多好,再联想到没有时间多看看世界,眉头常常不经意间皱了起来。我怪老公工作离家远无法帮我分担做饭的负担,有时候他开心地回到家和我叽叽喳喳分享一天见闻,被我一张臭脸弄得莫名其妙。

直到有一天,煎豆腐时,发现一块块煎好的豆腐很好看。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码得整齐,像极了餐厅的西点。本想爆炒,临时起意,将酱汁放在一枚简单的小碟子中。清理好餐桌的杂物,规整地摆好碗筷和勺子,将青菜摆得紧实。那一刻,突然卸下了一天的倦意,发现做菜中的创造可以缓解疲劳。

于是,奇奇怪怪的创意菜成了缓解疲惫的方式。不需要太多思考,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不同就好。

就是那么一点点不同,一个晚上就亮了起来;就那么一点点不同,与看见日出一样的欣喜,与吃到美食一样赞叹,让生活闻起来有了旅行的味道。

那时候我发现,原来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自创诗与远方的味道。

而这种自创的关键,是拥有一颗诗意的心。否则,即便在路上,也不过是换一个远点的地方苟且。

03

“诗与远方”总被人天然地与经济联系在一起,经常会有人谈论我有钱就如何如何。实际上,诗意的生活成本很低,低到只需要很少的时间,低到可以不用花钱。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张延与刘奕君饰演的知识分子安欣与欧阳懿被下放到一个小渔村。欧阳懿在海边做苦力,安欣在岛上当工人,四口人住在狭小的空间里,肉体与心灵承受双重折磨。而他们拮据的家,虽陈旧简陋,却整洁干净,“清”重于“贫”。白天辛苦的安欣有足够的借口让家里破破烂烂,硬是把苦日子过得清净。如果欧阳懿的妻子不是安欣而是一个对生活毫无要求的女子,白日的疲累压抑加上晚上的破乱不堪,不知道他能否挨到平反那一天。

小区一层有个女孩开一个社区超市,门口半平方米都不到的地方放着花架,花盆是带英文的欧美风,进门就可以看见一角绿色;一平米的收银台旁边,一个书架放着各种语言书籍、一小张棕黄色的软木墙贴着五颜六色的便签,台面上瓶身好看的饮品排成一小排;休息室的一角放着一个大大的口袋沙发,墙边贴着工业风的仿砖墙纸,不到70平方米的面积被她打理得紧凑而规整。有时见她在收银台看书,有时看她坐在口袋沙发上发呆,淡灰色的短发,瘦高的身材,快30岁的她看起来和大学毕业生一般。她从不主动推销,生意却一直热闹。

钱可以更容易让生活看起来诗意一些,但那些诗意的感受,与钱并不直接关联。但金钱的局限却容易成为人们粗糙生活的借口,从而倒置了其中的因果关系。

04

无论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是舒婷的《致橡树》,那些美好的诗,多源于现实带来的灵感,春雨、夏花、秋叶、冬雪等世俗字眼,屡见于诗中,诗本身具有现实的属性。诗与现实,很多时候处于难以区分的交融状态。一个充满诗心的人,在眼前的柴米油盐中,一样可以活出自己的诗和远方。

分工将家打扫整洁,一个舒适的空间、一种宽敞的心境,随便坐在地上倚着家具,享受最接地气的自然;在秋冬的午后,享受阳光洒在头上的温暖;

出门上班时问候一声“路上小心”一份亲吻,回家后道一声“辛苦了”,似乎有点模仿日韩电视剧的痕迹,慢慢习惯成自然,几个字就能感知浪漫与温柔;

一本质朴又不失风格的笔记、一个小盆栽、一只喜欢的杯子、一沓样子可人的便签,在工作时间伸伸懒腰、眺望远处,想象也许对面的人也正在看你;

做饭时把自己放空,感受人和食物最原始的关联,忘记那些没有看完的书、没有做完的工作,沉浸于简单的机械动作,给自己一份隔绝思考的空间;

买几款简单精致的餐具,盛着颜色和谐的菜;一次性包很多水饺,就着青菜、芝麻酱和辣椒油,饺子也可以吃出麻辣烫的感觉;把面卷好后对切,简单一捏就是一朵玫瑰;在煎蛋上用面酱挤出笑脸模样;撒几嘬青菜沫、花生碎、花型胡萝卜,朴素的面条爆发出生命力;

关上电视,在餐桌好好吃饭,发发白天的牢骚,分享新鲜的见闻,让食物在口中慢慢咀嚼,专注于食物与家人;

睡觉前留出一点卧谈时间,把喜欢的书随意散放在床头。像是在大学时候的宿舍,将那种最青春的感觉复制到中年;

冬日请朋友来家里吃火锅,A买蔬菜,BC买肉、D洗菜,E洗碗,自己提供锅具、场所与水果,谁都不会辛苦,热热闹闹半天小聚;

抓拍生活,带露珠的叶子、牵手的老人、嬉笑打闹的小朋友、偶尔可爱的讨厌的家人,还有路边那些黝黑黝黑、充满褶皱的脸,用相机和电子笔记记下触动心灵的瞬间;

就近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或乡村,哪怕没有任何景点,在街边巷口流连,看看那些老房子,一人说一个片段,串联成可能发生的故事;意淫以后成名人,走过的地方也知名起来……

05

诗意是内心的休憩,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是煮茶闻香、莞尔一笑、琴棋书画、提拉米苏,还可以是对瓶吹酒、大哭大笑、劲歌热舞、羊肉串和小龙虾。

与其感叹现实与远方的距离,莫不如专注当下,柴米油盐中偶尔也有如诗一般的散漫、恬淡。与其在“等我有钱就好了”的思维中期待一生,莫不如从现在开始花点时间,将幸福“分期付款”,丰富心情,在前行中降低负重。人太渺小,那么多“不得不”的无奈,在自己可掌控的一亩三分地中,满地杂草着实可惜。

那些不得不面对的苟且,将把我们塑造成生活的勇士;那些可控的生活,用心拥抱,给自己、家人和朋友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最终,苟且与生活,将我们塑造成有点散漫又不失勇敢的个体。

《筑巢记》中写道:种一棵树的最佳时机是20年,次佳事情是现在,生活亦然。

何不就在此时,在柴米油盐中,专注当下,感知诗意。

(林双:喜欢读书、晒太阳和骑车,十小时躺着十四小时行走的现实主义者。除了爱家人还希望世界更美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