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忠、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夫子认为,教育理念最基础、最先要教的,有四样东西:文、行、忠、信。

我们用李充的解释分别来认识这四样东西。什么叫“文”呢?典籍辞义谓之文。就是经典里的文辞、义理、思路叫文。也就是我们要学经典。

文的功用是什么呢?以文发其蒙。蒙,就是童蒙,还没有学习的状态,到不一定指的是对小孩子,只要是还没有学过,都必须要以文来启蒙。那为什么是要以文来启蒙,学经典来启蒙,而不是学别的呢?当师长父母的,无非希望孩子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快乐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但关键是和谁学,那就得看谁的生命状态最圆满、最快乐。而经典,正是许多圣人他们得到快乐的途径方法,他们学习经验的报告,他们生命提升的轨迹。所以凡举我们一生要面对的任何境界,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面找到方法、观点、下手处,所以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不论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说从夫妇之道,到君子之道,到圣人之道,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所有想要的快乐,经典都会有系统、有逻辑地跟我们分享,重点是我们要愿意去亲近它。这是身为老师父母的我们,希望孩子快乐,送给他们的一份礼物。当然我们自己也必须要喜欢经典,亲近经典,学习经典,才能够如是地传递给孩子。

接下来,学了许多道理之后,这些经书的道理需要把它做出来的。所以呢第二样——行。什么叫“行”呢?就是孝、悌、恭、睦谓之行。行,就是行为,经典里所说的道理,需要把它落实在行为上,像孝的行为、悌的行为、恭的行为、睦的行为。

这些行有什么功效呢?可以以积其德,学了之后通过力行修德,把这些经书的道理,变成我真正拥有的德行。比如,我们教孩子这个经典里面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当我们知道孝顺里面,重点不在于我做了多少事,而是我对父母的恭敬心,或者念恩的心,这个才是真正的重点。那怎么样让孩子能够把这个敬培养起来呢?我觉得除了言教以外,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身教,所以当老师的,可以先行一步,把这样的敬,把它带回家,面对我的父母亲,去把它实践出来。这时候我就知道哪个地方不太容易做,哪个地方孩子可以契进去,我就把这一些失败或成功的经验,跟孩子分享,或大或小。

孩子呢,就听着看着,他就慢慢的可以跨进这个敬的这个实践里面。甚至呢,我们老师可以制造很多机会,让孩子去认识、练习、实践,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孩子啊可以真实的可以学到,可以增长他的德行。

第三样叫“忠”。“为人臣则忠”,或者我们说“为人谋而不忠乎?”
这个忠有什么功效呢?忠以立其节。立其节,“节”,指的是一个人的节操,他要靠“忠”这个字,才能够把节操立得起来。我的老师说:“我们现在社会最大的毛病,就是我们只管自己,不管别人,但实际上真正要为自己好的话,我们还必须去顾及别人,肯代别人着想,把别人看成像我一样。”

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修养,有节操,不是看他在顺境的时候,也不是看他讲的满口道理,而是他在面对人的时候,面对境界,有可能是在逆境中,有可能在利益冲突,有可能是在挑战他的习惯的时候,是不是还愿意多去为别人考虑一点点,多去为别人想一点点,这样子练着练着,是不是到最后可以为一切的人去着想,慢慢的练就君子的这种胸怀跟品德。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怎么样培养孩子这个忠,代人着想呢?比如在家里,为父母着想;出外的时候,怎么样代师长、如何代朋友着想;工作上,如何代顾客着想呢?如何让他们能够跟人相处的时候,多一点点温度,因为有他的存在,而感觉到世界更有希望、更温暖呢?这是我们身为教育者必须要思考的。

第四个“信“,什么叫信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它有一个功用,就是以全其终。全其终,就是保全所学的。就是我们从前面文、行、忠这一路上下来的,所学所行,通通能够在我身心里面,终生不变,贯彻到底,这叫信。信,对外来讲,叫信用;对内来讲,叫信念。如果我们做人没有信用或信念,就像夫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在学习的过程我们透过经典、透过圣人的引导或父兄的引导,这是他人的力量,慢慢的建立起我内心里面的一些正确概念,我们就拿着这些正确的概念,作为我面对境界的一些依凭的信念,但是这个信念是不是可以建立了之后就坚持到底呢?我们的学习的过程很容易面对到一些眼前欲望的追求,物质的诱惑,或者利益的冲突,这些信念常常就会退下来。

那如何让他坚持到底呢?从前面所学这些理想信念,真正在实践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更多时候,必须要跟自己对话,必须要问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孝顺?我为什么要当君子?我是做给别人看的、还是做给自己看的?所以我们不管别人理不理解,如果这件事情是我自己要做的,别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别人看到也好、没看到也好,我在顺境也好、或在我的心力跌宕起伏的时刻也好,我都为了自己的生命成长,为了更多人的快乐,我愿意把我所学到的这个道理,在我身心里面把它贯彻到底。

经过这样的一番淬炼,最后呢,我从经典里面学到的这个德行,就会在我身心里面慢慢慢慢变成我心的本身,我的心绪就成为这个德行的本身。

那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何陪着他建立这个信念、坚持这个信念呢?比如,我们常常学校要办很多的活动,比如拔河、赛跑或者很多很多的比赛等等。我们可不可以在活动进行前,先和孩子来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他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对我们自己生命成长有什么帮助?做了这件事情我又可以培养什么能力?对别人有什么好处?

所以呢,在这个过程里面,孩子呢有时候心力高高低低,或失败或成功,在面对任何境界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带着孩子,不断地把当初所讨论的这个目标,往这个方向去总结。从这过程里面学到了什么?这样有价值吗?所以呢,孩子就不断不断的会透过这过程来问自己,当然更多时刻,他是从老师的态度当中,看到信念的力量与坚持,是如何进行到底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文、行、忠、信,它还可以从两个角度把它稍微总结一下。文行忠信,文跟行,就是可以把它总结为文跟行,也就是说要学经典,要努力的修行。而这个忠跟信,它就是行的一个分出来的纲领,所以总结起来,其实就两件事,就是文跟行。文行两件事情必须要并重,就像《弟子规》里所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相对的“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当文跟行都同时并重的时候,才能够真实的来改善我们的命运。

第二个角度,我们教育无非是要帮助孩子慢慢的成为人才,最好是成为圣人。这个基础在哪里?就是在文行忠信,就是最后这个忠信。夫子曾经讲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我们在家乡邻里,肯定能够找到像夫子一样忠信的人,这个忠信指的就是品德,成就圣人的基础、根本,但是有这个品德根本还不够。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忠信的品德根本之后,还要加上好学。

所以,文和行,讲的就是好学的态度;忠跟信,讲的是他品德的根本,这样两样东西把它合起来,也就是文行忠信。文行忠信,才能够真正培育出好的人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