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老照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9
太贾是个大村子。位距县城以北4公里处,东邻南北张户,西邻万和,北与里望上井村接壤。上世纪七十年代,共有3000多人口,17个生产队,15队16队分别是太贾坡和西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现在村里人口已达五千左右,县城和村子就要连到一起。太贾坡由曾经的生产队改为独立村庄,现在又划归到北张户村。而西埝人全部从沟里搬迁到村里,真正融入到了太贾村。但由于第2、第3居民组人口超过了三百,各自划分成了两个居民组,至今村里还保持着18个居民组。

太贾村在万荣县属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村庄,《槐树下面完三愿》这个不知从什么年代流传的故事,更使这个村庄神秘而古老。村里由畅陈两姓郭王两家组成。其中,柴、石、张、周、赵、任等姓氏,基本上都是在解放前后入的村。

勤劳善良勇敢的太贾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书写着辉煌和奇迹。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下,太贾人民不畏艰险,冲破封建思想,是城关公社乃至县、地区、省的一颗耀眼新星:七0年左右,一座城关公社最大的、崭新的舞台落成;维修村西池,新建村东池;七三年,第一口深井打成,全村通电,不停地给村东、村西两个池泊送水,保证了全村人畜吃水问题,全国劳模李顺达曾来村参观指导工作;七四年成立刘胡兰打井队,一群十六七岁的小姑娘,给我们村打成了第二眼深井,在全省挂了号,全国劳模申纪兰前来参观指导,随后又在太贾坡和化肥厂,打成了两眼深井;七五年,在村南建成了三十多亩地的菜园子,在县城高潮池边设立了疏菜门市部,至八十年代中期才停业;同时,在庙下(“哈”音)建成了坐西朝东的社会主义商业大院(供销社),并在中巷设立了疏菜门市部,扩大了供销社经营范围;大队也从一号井旁的窑洞搬到庙下,坐东朝西和商业大院相对而望,里面除了办公室外,还建了一个坐南朝北的小舞台,庙下成了全村政治文化生活中心;村东耕地、旋地的拖拉机站,村西压油、铁匠铺、磨面的加工厂;村东岔里、村西沟里的林业队;保健站、兽医站、配种站、农科站等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年冬天平田整地,大搞水利建设。岔里建设大寨田,填平洼地修崖补埝,防止水土流失,为机械化耕播打下了良好基础。填沟造平原,虽然饱含着时代的印痕,但它无不表现出太贾人民敢想敢干的精神。曾经留下太贾人民精神的那条沟,现在已确确实实被填了起来,不向西走几百米,你还真认为这里就是平原。太贾七年制学校共有14个班级,每个班学生50左右,加上两个幼儿班,全校近八百名学生、三四十位教师,是城关公社最大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绩突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畅爱玲老师所带的文艺宣传队,多次到大礼堂演出。当年培养出来的学生,至今还活跃在全县文化生活中。乒乓球队在畅顺河老师严格培训下,几届高手多次带代表万荣县赴外参加比赛,好几个因此跳出农门,或从教或成为单位文体骨干。太贾村的发展变化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当时在村里蹲点的、原县武装部部长赵子玉,他胖胖的身材络腮胡子,是个经过枪林弹雨考验过的老革命。常常骑上自行车或坐北京吉普车来村里,多少次村里开会他都参加并讲话。村里的每一项发展和变化,都有他的心血和汗水。如果还在的话,估计年龄已经超过九十岁了……

去年,有次和当时的书记张德印闲聊时,他说,他那里还保存着他当干部时的一些资料,希望我能看看。谁知,时间不长,他就身患疾病。病房探望未再提此事,微信寻问他未答复。今年正月底,疫情防控时他竟与世长辞离开人世,当时想此事定成憾事,谁知,9月4日,突然接到原刘胡兰打井队负责人和村妇女主任畅江变的电话,让我去看资料。短短几句对她来说很平常的话,让我激动万分,立刻骑上电摩,直奔她因搬迁而临时居住的新家。几档案袋原始资料,有七十年代初村里划院基的申请书、批复文;有全村敌特重点人员情况;有各生产队国民党、三青团和地主富农户登记表。对这些已是人去事非的旧事,再加上只是表格登记,没有个人历史记录或书写的材料,让我感到很失望。就在看最后一个资料袋时,发现了二十多张带有时代烙印的照片。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太贾人民战天斗地的一个缩影。今天把它整理成册并没他意,只是想让乡里乡亲从中能忆起过去,看看已经去世的老友、年少的自己。那时候,照像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有些人可能参加照了像。但照片却从未见过,现在早已把此事忘到九霄云外了。今天,当这张照片惊现在面前时,那时的情,那时的景,一定会浮现在面前;曾经的人,曾经的事,一定会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老照片,一个瞬间的定格;老照片,一个历史的画面;老照片,一件开起记忆的钥匙;老照片,一段生命的痕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