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生了一场大病才发现:对儿女太好是最错误的事”怎么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深有体会,有一年,我做了手术,不能动弹,才知道依靠孩子有多难。

父母对孩子,没说的,他们有了困难,就是父母的困难,他们有了病,父母如果能顶替,我想,肯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要把病痛,拦在自己身上。

父母,可以,替孩子生,替孩子死,一生为孩子作贡献,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孩子争口气。

一生心血为孩子,有多少父母,失去孩子,生不如死。

孩子对父母,是什么心情,莫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一副德性。

老人用儿女的时候,儿女用老人的时候,大打折扣。

老人,对儿女,百分之一百二的关心,儿女,对老人,百分之二十的关心。

怎么看,怎么比,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

讲什么,人心换人心,四辆换半斤,这句话,是用在外人名下,并不是家人,更不是亲人,很难是儿女。

有的人,是这样行容的,,,说,,,儿女和父母之间,上一辈子是仇人,还有一种说法,上一辈子歉下的债

这一辈子,让你还,所以,你就当了他们的父母。

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在外一日愁,人与人之间,这叫什么公平,不公平,不知回报。

现在,有很多老人,老了才知道,依靠儿女,都是错误的想法,有多少儿女,看见年老的父母。

都要…长长的出一口气,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父母是他们的负担,是他们的拖累。

他们有一百个不愿意,照顾自己的父母,但是,活着一天,都是儿女的一块心病。

现在的老人死了,基本上没人哭,有的哭几声,都是为了让别人看。

太现实了,可是,不知死的老人,活着一天,只要能干活,就决不偷懒。

关于这个问题,我自认为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老妈曾经经历过惊险的一刻:心梗,这病想必不少人了解过,虽然看起来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错过那短短的几小时最佳时间,后果将不堪设想。先介绍下当时我家的情况,单亲家庭,我大姐怀孕即将分娩,我二姐有固定工作,我则是刚刚离职,所以在我老妈住院之后,我自然就成了陪床的那一个,虽然没有商量,但按照我介绍的这个情况,大家也能看出来,我陪床肯定是最合适的,哪也不耽误,再加上小伙子嘛体力好,去拿单子买药什么的也快点。做手术的时候,医生说有两处堵塞,让我们决定是用两个支架还是一个支架外加一个药物球囊,不用猜也知道自然是价格差距较大,不然也不会让我们决定,药物球囊一个三万多,支架俩也就一万多,但当时我们都没犹豫,虽然没有具体了解过,但依照常识贵的总归比便宜的效果好点,哪怕好一丁点在生命面前也是值得的。

做完手术后每天输液,一直输到凌晨,速度不能快不能慢,而且还要操心我妈睡觉会不会压倒输液管,所以闹钟定的是一小时响一次,说不累那是忽悠人的,但也咬着牙一直撑着,毕竟 健康 的人熬几次夜也不会有啥大问题,病人最重要,半个月左右,我的体重从130斤降到了121斤。

讲我的这个经历,是想告诉大家:老人生的病不一样,家庭情况不一样,就不能一概而论,我看到很多朋友的回答是说子女不给钱或者不来照顾他们,说实话我觉得一概而就这种论调有点太过自私了,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没付出那确实是子女不孝,但子女如果为了照顾你,工作没了,收入没了,后续的治疗谁来承担?出院之后子女的生活谁来承担?重新就业的难度有多大,现在年轻人也都深有体会。还有说舍不得为父母花钱的,对于这一点按照常理来说确实是子女不孝顺,但这也分情况,很多老人为了子女掏空了自己的积蓄,这种情况下子女就必须要承担医疗费用,但如果父母本身有一定的积蓄,就不要拿自己的病情和生命去考验子女了,先把积蓄拿出来看病,子女明明知道你有钱,你非要考验人心,结果肯定不会让父母和子女都满意。

我老妈同病房的一个老太太就是典型的例子,有一子一女,白天上班,晚上轮流来照看老太太,但是几乎每天晚上都拌嘴。吵得我老妈都睡不好,至于吵架的理由,说白了就是源于试探,老太太就想知道到底儿子对她更上心还是女儿更上心,女儿来时买了几斤香蕉,等过两天儿子来了就跟儿子念叨说闺女来买了啥,儿子来时买箱奶,又和闺女说儿子如何如何,我妈都觉得莫名其妙,老说这些没营养的干嘛,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你非挑的他们对立起来,难道他们干一仗你的病就好了?结果就是谁来都和老太太拌嘴,吵半天,人家子女拿着被子出去找地方睡觉去了,老太太一个人生闷气,等老太太睡着了,子女就又回来看着了,毕竟要注意输液情况,你说这是子女的问题还是老人的问题呢?

老人生病了自己很紧张,但其实作为子女们来说更加紧张,这也是为什么老是有争议的主要原因,人在紧张的情况下情绪波动就会很大,一开始住院的时候我也和我老妈拌过嘴,原因很有意思,我晚上是担心输液的问题,她担心我睡不好,结果就是我也没睡着,她也睡不着,第二天都顶着黑眼圈,医生都说了让她好好休息,你说看到她那黑眼圈我能不生气么?但生气归生气,拌嘴归拌嘴,该怎么照顾还得怎么照顾,毕竟大家出发点都是为了对方好。

讲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能明白,什么事情不要一概而论,一辈子经历的事情有很多,生病只是生命中比较大的一个坎,不能因为这个坎,父母或子女的表现让你有些不满,就全盘否定了对方的一切,事出皆有因,找到原因才能解决问题,直接粗暴的用亲情和血缘去绑架对方,这只会让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对立,虽然确实有一些子女对父母的态度特别差,但毕竟是极少数,尤其是在咱们这个从小就被孝道所影响的国家,没有缘由的不孝顺,真的很少很少。

如果你觉得有道理,不妨给我点个关注,我是观宇说,一个脑洞大开的宇宙爱好者!

人老了生大病了,一靠本人资金积累,二靠老伴相互守望:我老伴得重病住院动手术,首付费用全是我及老伴支付,住院期间子女曾来探视,匆匆而来,急急而走,为什么?因为谋生所需要,手停口停,除了他们自己,还有老,还有小,现实不可能因一人生病住院而子女全部辞工或停业围守病床前,最有效的做法是经济支持,在病床前守护的永远是相濡以沫的老伴。生了一场大病后的事实证明:为了老了少给子女添麻烦,在成为老年人之后的我们应不参与或少参与子女事务,把爱护自己的身体放在首位,也即题主所说不要以牺牲自己的 健康 去过分关注和参与子女的事务,以免到头来本人遭罪,子女为难。

等到生了病才意识到这一点,有点儿迟,也有点儿哀。

我今年56岁,从我自己与父母的渐行渐远,以及儿子待我的态度,我知道,自己不论对子孙怎样好,都不可能换来儿子待自己的对等!自己只是在尽一个母亲的义务和职责,尽心尽力,但不能全心全力,一定要留下自己的养老金!其它的无求无欲;其次,适时要与子女断舍离,在自己还有能力时,要活得足够独立自我,努力强身健体,学习中医做饭等,延缓衰老,取悦自己,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疾病衰老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做好一切心理准备和物质储备,适时将一切房产变现,找一家养老院度过自己最后的日子。

我不知道你的年龄和实际情况,但你对子女的伤心是太折磨自己了!对子女有欲求是我们做父母的多情,我们尽到做父母的义务和职责,子女怎么做不做任何幻想,努力做好自己就好!

这个问题提得好,有一定规律和代表性。我个人始终认为:你今天对儿女的毫无保留,就是你晚年的艰难苦愁。

先看一个实际事例:

老宋是我的同事,他在八年前就退休了。像老宋这样年龄的人,在年轻时虽然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但还是硬着头皮要了两个孩子。大的是儿子,他嫌一个孩子少,决定再要一个,闺女儿子都行。结果就又生了个儿子。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比较重,所以呀这第二个虽然是儿子,老宋依然很满意。

现在,老宋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夫妻俩跟着别人搞装修,一天到晚不着家,俩孩子便都交给老宋来带;小儿子在城里也已工作结婚,有一个孩子由老宋的老伴去带。父母们帮子女带孩本也正常,不正常的是老宋夫妻俩还得掏钱,而且花的还比较多,老宋的退休工资基本上月光。

先说老宋的大儿子。大儿子的俩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每天都是老宋接送做饭伺候,生活费也基本是老宋负责。大儿子不仅很少主动给生活费,自己买车时还向老宋要了5万。大儿子说了:你给老二在城里买房,我也不说啥了,我现在买车你总得拿点吧?老宋为了一碗水端平,也就忍气吞声拿了五万,并认认真真伺候老大的两个孩子。

再说老二,老二在县城买房时老宋拿了二十万做首付,虽然贷款由儿子自己来还,但小儿子每月都过得紧紧巴巴的,老宋的老伴心疼啊,怕儿子犯难,也担心两口子因为钱闹矛盾,于是呀,带孙买菜啥的也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跟儿子张嘴,她成了标准的带薪保姆。

就这样,两个儿子的一应支出便花去了老宋几乎全部的退休工资,每个月也剩不下几个,一直到现在,手上也没存下几个养老的钱。你说这能行吗?

养老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是人生最后阶段平安与幸福的保证。正因为这样,养老问题才不能随意,才不能“到时候再说”,而必须早做安排、未雨绸缪。

而需要注意的是,养老问题必须自我重视、自我准备,而不能完全交给儿女,因为儿女们对父母养老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和老年人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索取父母的养老钱上,老宋的儿子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小日子,而较少思考父母将来的养老问题;老宋的儿子只追求自己的物质消费,而很难想到那可是父母的养命钱呢;老宋的儿子只觉得自己过得不轻松,而根本不考虑养老的艰难与不易。

都说父母的钱就是儿女的钱,但儿女的钱却不是父母的钱。像老宋这样等到自己老了,需要花钱时,再反过来向儿子们要,恐怕就难了:他们要么拿不出,要么舍不得拿,或者拿出较少的钱,老人被动且不说,关键是会要命啊!老人只有把生存和养老的权利紧紧攥在自己的手里,你才能老而无忧啊!

所以啊,做父母的不要对儿女们毫无保留,对儿女再好则不能毫无底线,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关心自己、善待自己,才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平安、体面而幸福的晚年。

深有同感,2017年我住院做心脏支架手术,我唯一的一个儿子,没有留在医院照顾我,而是去了外地,参加一个专业团体的年会。我和我老公再三劝告,住院手术需要人手,需要有个商量的人,可是他还是去了厦门。我很无奈,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好在手术顺利,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现在的 社会 缺乏对年轻人责任的教育,这是 社会 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一切来的太容易,从小就以孩子为中心,大事小事都要围绕着孩子转,孩子就是太阳,他们早已习惯了被人宠溺,没有家庭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更别说 社会 责任感了。

[喜欢NEW生活的人都在看,点击右上方加关注]

前几年,我们原单位发生了一件事。我们单位原来主管领导的独生儿子旅居美国,在我们这位老领导去世的时候,没有回来。这位老领导患的是癌症,在父亲患病期间儿子从美国回来看望过父亲,但没有住几天就回美国了。这位老领导以及他的夫人知道自己的儿子万里迢迢回国不容易,非常希望儿子能在身边多住几天,在父亲的最后岁月多陪陪父亲。

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住了几天就走了。据说儿子回来以后,与自己的父母亲也不是那么亲热,对父母也不是非常的关心和体贴,其实平时儿子和父母也很少通电话。父母一再挽留儿子多住几天,但是未能如愿。这位老领导去世以后,他的后事由他的亲戚协助老太太把后事处理完了。

这个事情直到现在人们有时候还在议论。他儿子小时候学习成绩挺好,父母亲一直以他为骄傲,孩子要月亮,父母从来不给星星,儿子要什么,父母有的肯定给,没有的也要创造条件,想尽办法满足儿子的愿望,最让父母引以为自豪的是儿子留学美国,在美国娶妻、生子、安家了。可是老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有出息的儿子没有给他们养老送终。在老人需要儿子陪伴的时候,儿媳妇没有回家,孙子也没有回家,老人对自己儿子的表现非常失望,真有“失独”的感觉。

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绝非个例。常话说,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聚;父子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现实生活中有的子女是来报恩的,也有的子女是来讨债的。报恩的子女是父母的福,讨债的子女,那只能由父母来承受了。

当父母有了孩子以后,真把孩子当作自身上的肉,此话一点不假,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当子女长大以后,现实往往会给父母当头一棒,父母的付出与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往往是不对等的。许多父母能理解这一点,没有要求子女对自己有对等的回报 ,但有少部分父母对子女爱之切切,企求得到的回报,而这样的子女往往最后让父母很失望,也就是我们常话说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像我以上所说的这位老领导和他的夫人,就这么一个独生儿子,老两口去过美国一次,但到美国生活不习惯,与儿媳妇也处不到一块儿,因此老两口不愿意出国随儿子养老,一直在国内生活。他们希望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但是没有想到灾难突然降临,现在这位夫人也没有去美国,仍然是一个人生活。

原来老两口真的是盼望自己的儿子成龙,事业有成,儿子能给自己养老送终,可是最后老两口只能以泪洗面,毕生希望的事情落空了,心里充满了痛苦。这种痛苦是真正的悲伤,也许真正的悲伤是不能以天来计算的,而是浸透在每时每刻里的。

那么为什么许多老人生了一场大病以后,才发现对子女太好是最错误的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此时许多老人发现,当自己有病甚至有难的时候,子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太令他们失望了。也许此时的父母已经醒悟过来了,认为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是失败的。

现在 社会 上对子女如何孝敬父母,如何报答父母 ,能否给父母养老送终,议论非常多。许多人把一些子女的失望行为归结到家庭教育,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全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言传身教非常重要。父母从小对子女的教育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第二就是学校的教育。这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太重视知识教育,而在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我认为是欠缺的。学校应该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如何报答自己的父母,做一个有担当的合格的子女。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对自己的父母有担当,他怎么可能在 社会 上成才,即使成才也可以说他的人格是不完全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 社会 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孩子不是在真空中生活的,周围人的言行和 社会 风气对他们会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个原因就是每个孩子的习性、性格及本性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两个孩子在同样的条件下成长,他们的表现和思维也是有差别的,就正像我们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并不是每个孩子对父母对家庭都是一样的。

我是 @NEW生活 ,感谢你的阅读和分享。

这话有些片面。首先儿女孝顺文母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无论怎样做好都不过份。其次,儿女要生活,哪能天天陪伴你?做为父母要多理解他她们,你不能希望你死之前把他她累死饿死吧。除非你从来就不爱他她才会时时处处挑剔她。病长无孝子,不是子不孝,是变味儿的孝实在扛不起。圣人也没给他的父母殉葬而死,而是守三年孝就完事了。你能说圣人他怎么只守三年孝,守三十年不行么?那不是难煞圣人么?道理一样,不能愚痴地尽孝,在父母面前,过度的做作,孝就变了味,孝就变成了最大的不孝。一切听爸妈的不一定是孝子而有叛逆行为的孩子也许就是既忠又孝的贤士。如果父母与儿女换位思考不难发现你的想法也许有点问题。对儿女多点爱多点关心多点理解才对。当然做儿女要尽量多陪父母,尽量多做父母喜欢的事。多一分问候,多一分孝心,多一分挂念。

人心向下长,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从古至今,代代相传。

在父母的心里,儿女的事再小都是大事,时刻放在心上。在儿女心里,父母的事再大,都是小事,会漫不经心,根本无法对等。

对儿女好没错,可以全心全意,但把自己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则大错特错,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到时会越伤心。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句老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世代老人病后境况的真实写照。一旦病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莫指望孑女会像父母照顾孩子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你,肯定会日久生厌,企盼早日解脱。

所以,在身安无恙之时,就要有病卧在床之虑。多多保重身体,快乐一天是一天,说不拖累儿女办不到,尽量少拖累儿女。真到身卧病榻、无法自理之时,只能听天由命了。修行好、走得利索,或儿女孝顺、照顾周到,是你的福份。久病不愈、生死不能,或儿女不孝、照顾不周,那就要遭罪了。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就会坦然接受,不至于在忍受病痛的同时,为儿女的不孝而伤心垂泪、经受精神上的折磨了。

愿天下老人多自珍重,都能有个好的归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