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志愿军“三炸”水门桥的武器装备

如题所述

盘点志愿军“三炸”水门桥的武器装备

“水门桥”这个说法是参考了美军资料后翻译化的产物,在美军那边没有直接这么叫。而在我军的相关战史中,更没有直接叫水门桥的。

但是这个桥确实存在,对照我军的战史,基本提到发电站、发电厂或变电所的,指的便是水门桥所处位置。因为水门桥并不是正常的那种桥梁,而是跨越发电站管道上方、连通公路的混凝土桥。

因为美军这边后来是空投了M2车辙桥组件打通了通道,所以对该桥的位置会特别标注为“Treadway Bridge”;在志愿军这边的原始档案中,专门提到的“门岘堡后庄洞桥”指的应该就是水门桥。

因为水门桥处在美军后方到长津湖战区的关键之处,无论是美军后续部队前往长津湖增援,还是长津湖美军后撤,这里都是关键之处。因此在志愿军发起长津湖战役时,对水门桥所处区域就较为关注。

在志愿军的部署中,最早受令到水门桥附近区域活动的是第20军侦察营,其任务包括破路以及获取南边美军的部署情况。

除了20军军属侦察营外,为了阻止美军坦克向北增援,部署在古土里以南的20军第60师180团也受命派出部队向黄草岭以南活动。

20军60师当时担负的任务是割裂下碣隅里美军和古土里美军之间的联系,并阻止古土里美军向下碣隅里增援,因此主力(178团和179团)是部署在古土里以北的。长津湖战役中重创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并迫降240余人的战斗就是60师主力打的,后来这段路还被美军称为是“地狱之火谷地”。

而60师的另外一个团180团,当时在古土里以西及以南活动,该团最初的破路任务主要在古土里周边。接到配合军侦察营破路任务后,是由副团长带1营前往相关区域活动的。

后来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180团主力也从古土里周边转移到了水门桥附近区域部署(侦察营则另有任务)。所以说,炸掉水门桥的任务自然也是由该团来完成的。

现在一般所说“三炸水门桥”,实际上参照双方的战时记录,志愿军对水门桥不止炸了三次。

早在12月4日时,美军就得到消息称志愿军第三次炸掉了水门桥,此后志愿军在12月5日晚又炸掉了美军用M2车辙桥组建修复的水门桥。因为美军携带的M2车辙桥组件用尽,此后才有了空投的举动。

由于其中一套组件落在了志愿军的阵地上,志愿军判断美军必将会再次架桥,因此后来又破坏了一次水门桥,以加大其毁坏程度。不过美军工兵的专业能力很强,又利用沙袋和木材结合M2车辙桥组件,最后还是修复了水门桥。

因此严格来说,美军对水门桥的修复是进行了三次,但志愿军炸水门桥不止炸了三次,还包括连续破坏的活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志愿军炸水门桥并非是180团唯一的任务。

该团当时部署在水门桥周边的高地上,以美军12月7日空投M2车辙桥组件时的部署来说,在水门桥以北的门岘有2个连、黄草岭有1个连;在水门桥以南的公路铁路交叉点有2个连,在交叉点以南的1081高地还有1个连,这个连又派出部队向更南的堡后庄、堡庄机动活动并进行破路。

所以从黄草岭到堡庄之间,都是180团破路的范围,志愿军的破路炸桥活动自然也不止是水门桥一处。

同时在这一区域内的志愿军还在高地上构筑工事,破路、破桥只是辅助,同时还得靠部队在这里阻击敌人。

那么在如此广大区域内,担负阻击任务的第180团武器装备如何呢?

180团隶属于第20军60师,是该师的第三个团。我们知道20军是我军中著名的王牌军,不过该军所辖3个师中战斗力并不均衡,其中最强的是58师,60师的战斗力要次于58师。

而60师中所辖的3个团中战斗力也不均衡,其中178团和179团是老团,也是师的主力团,180团前身是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警备第3团。这个团是地方团队,而且是胶东地方团队多次组编主力之后的新建部队,所以基础比较弱,作战经验和战斗力在60师中是最弱的。

从武器装备方面来说,志愿军在团一级本来是有92式步兵炮和大口径迫击炮的。不过9兵团所属部队在入朝前各师实际编有炮兵团。这个炮兵团不是说本来的火炮实力有所提升,而是将师属山炮跟团属步兵炮、大口径迫击炮等合编在了一个团中,因此团本级便不再有步兵炮和大口径迫击炮了。

在步兵营级装备方面志愿军每个营有营属机炮连,一般装备6挺重机枪和3门81/82毫米迫击炮。

另外志愿军有的步兵营中,也会装备美制60毫米火箭筒,不过20军全军装备的火箭筒只有53具,而20军全军有12个步兵团。有限的火箭筒应该大多装备于主力部队,所以180团装备的火箭筒不会很多。

在步兵连一级,志愿军当时编有一个,60炮排,20军全军装备有300门60炮,基本每个步兵连可装备2到3门60炮,这个在180团中应该也是可以到位的。

另外20军与其他志愿军不同的是,该军还装备有高达316具的掷弹筒,平均每个步兵连还有3具掷弹筒。不过志愿军当时对掷弹筒的保留原则上是“有弹者留用,无弹者取消”,打光掷弹筒弹后就不再使用了。

在步兵班一级,志愿军当时每个班有1挺轻机枪,其余装备冲锋枪和步枪,冲锋枪主要是斯登式也有部分汤姆逊式。步枪主要是三八式步枪、国造七九步枪,还有一部分美制M1903和M1917,也有一定量的卡宾枪。

所以总的来说,志愿军当时在水门桥附近部署的第180团,其武器装备的上限就是82毫米迫击炮和少量火箭筒,下限就是手榴弹了。没有什么重型武器,只有少量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算是比较好的装备了。

而在实际战斗中,180团能投入战斗的武器,还远没有编制表上的数量充实。180团处于20军战线的最南端,而且部署的位置大都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地。

这就意味着180团处于志愿军补给线的终端,在9兵团总体补给困难的大背景下,180团所能得到的补给量可想而知。

时任180团1营教导员的方明曾提及当时该营2连的武器和补给状况:

二连坚守1081高地,任务十分艰巨,北面要防止美陆战一师南逃,南面要阻击美七师北援,高地气温比山下要冷,天寒地冻,挖防御工事非常困难,好多战士手挖出血来了,不喊苦。大盖帽、单薄的棉军装、脚穿的单胶鞋,难御摄氏零下20度的严寒。晚上除放哨警戒外,其余只能两个人挤在一起取暖。

连队伙房从山下送吃也很困难,最苦的一餐只能吃上三个土豆。我们连队的武器只有步枪、冲锋枪、轻机枪、手榴弹加刺刀,不如敌人上有飞机、下有坦克、机械化装备脚穿皮革,晚上睡鸭绒被。总之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二连靠大无畏的精神同敌人拼搏。

180团2连就是军史上著名的“冰雕连”,在该连全部牺牲前,团政治部组织股干事沈肇寿往阵地上送过最后一次补给(十几斤冻土豆),在阵地上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当时工事都是雪堆的,战士们伏在工事里,一个个脸都冻得紫了,有的用棉花捂着耳朵,有的用棉被裹着腿,几乎没什么人讲话,只是转眼珠看着你。工事前边,摆着手榴弹,揭了盖,敌人攻上来就把手榴弹朝工事外头送,能送出去多远送多远,反正没力气投了。司务长送上去的地蛋,也有一半人不能吃了,咬不动呀!

见到连长赵明生和指导员李克后,赵连长说:太冷,枪也打不响了,只有靠手榴弹,随后又说:手榴弹也没力气投不行就把敌人引上来同归于尽。2连当时的状况在180团中是最艰苦的,但其实别的部队也好不到哪里去。

时任180团3营教导员的孙振冠说道,该营在古土里外围执行任务时仅仅三天时间全营就减员三分之一,除战斗伤亡外,大部分是冻伤。很多战士的手脚、耳朵被冻坏,由红肿变成紫黑,最后完全坏死。他自己的双脚也冻得像两个馒头,疼痛难挨行走艰难。

天寒地冻,战斗工事无法构筑,只能利用天然地形,冒着寒风匍匐在一两尺深的雪地里。身上干粮吃光后只能吃少量的冻土豆和战场上被炸死的马肉,土豆冻得跟石头一样硬,啃一口要在嘴里含半天,化开了后才能咽下去。

同时,弹药也严重不足,全营只有前几天战斗后剩下的几颗迫击炮弹、几发火箭筒弹,再有就是每人携带的几十发子弹。

在非战斗减员大、弹药不足的情况下,编制内的武器会进行减配。如82毫米迫击炮正常是每个营3门,但实际可能就带1门;每个步兵连有个60炮排,但实际可能就保留1个60炮班;还有轻机枪每个连9挺,可能会减配到每个连6挺。如此,整个部队的实际火力又会下降。

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180团顶着美军的空袭,步履蹒跚地多次去炸水门桥。其中最后一次炸水门桥,是在12月8日的白天炸的,当时南北线的美军向180团同时发起猛攻,在天上飞机漫天、地上美军无数的情况下,这次炸桥到底是如何得手的,我们真的是无法得知。我们只在部队战时记录中看到了这么一行字:门岘与堡后庄洞桥已被破,坦克确不能通过,堡后庄以南公路亦破。

在志愿军180团于12月8日决死炸桥的时候,从古土里突围的美军在拼命向水门桥攻击,从真兴里开来的美军援军也在向北面攻击,水门桥周边最残酷的战斗开始。

在水门桥北边防御的部队是180团3营及增援来的179团一部,建制乍一看不少但其实已没多少人了。

3营教导员孙振冠回忆,打到傍晚时,随营指挥战斗的团参谋长已经受伤,阵地上的战士也越来越少,政治处副主任董明儒点了一下人数,最后只剩下了18人。

趁着天黑,部队向后整顿,撤到了山岭半腰的一处变电所(即水门桥)附近,整顿了下队伍,又收容了部分能动的轻伤员,一共还有40多人,这就是当时3营的全部战斗力量了。晚上180团团长赵鸿济来到阵地上说南边的1营伤亡较轻,要联系1营以便明天协同战斗,教导员孙振冠带2名通讯员、1名司号员、1名医助去南边找1营。

因为天黑雪深,直到天将亮时也没有联系到1营营部,只找到了机炮连。这时水门桥3营阵地上的战斗打响了,孙振冠又赶紧往阵地上跑。

12月8日到9日,长津湖地区气温再一次骤减,低温已到零下40度以下。

在联系部队的途中,因冻伤跑不快及视线不好(眼镜片水雾),孙振冠被美军所俘虏。后来得知,在他往3营阵地回跑时,阵地已经失守了。

对照美军的资料,当美军攻击到水门桥时,在附近的阵地上发现了约50名志愿军。在极寒低温下,这些志愿军战士已经被严重冻伤,只有眼睛还在转动,甚至连枪都跟手冻在一起了。

而能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依然在用简陋的武器装备跟美军战斗着,180团团长赵鸿济即牺牲在最后的战斗中。在水门桥附近战斗的同时,水门桥以南的1081高地防守的志愿军也迎来了最后一刻。

12月8日,美军陆战1师1团1营在坦克和炮火支援下,以风雪为掩护突袭1081高地,但被志愿军击退。当晚志愿军调整部署,高地上有2连5个步兵班、1个60炮班、3连2个班、营重机枪2挺,还有增援来的179团8连的2个班。所以团长赵鸿济当时对3营教导员孙振冠说,1营伤亡较轻,要去联系1营。

但实际上在12月8日晚的超低温中,1081高地志愿军很多人已经因冻牺牲,就连美军在高地下攻击的陆战1营也有大量冻伤减员,其中严重者需要截肢。

到12月9日,陆战队1营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向1081高地冲击,战斗依然持续到了下午3时才结束(我方记载为3时30分),美军主攻的A连付出了战斗和非战斗减员上百人的代价。

所以说1081高地上的“冰雕连”并非一枪未开,而是战斗到了最后。后来我们上到1081高地发现,战士们的遗体都有自动枪伤和刺刀伤,卡品汤姆(即卡宾枪和汤姆逊冲锋枪)弹都是空的,仅有几个梭子内,有4到5发子弹,阵地已没有我之手榴弹。

当美军在12月9日稍晚时架通水门桥时,在周围阻击美军的180团及增援的179团一个营已大部伤亡了。

20军战后总结中曾这么写道:我60师180团全部及179团一个营在南北夹击下坚决阻敌于门岘与堡后庄之间,该部经过二天顽强艰苦之激战后,团长牺牲、参谋长重伤,全部仅剩20人。

180团,在志愿军20军中几乎属于是最弱的步兵团,在武器装备很差、补给状况极难、大量冻饿减员的情况,承担起了“三炸水门桥”的任务,并在阻击作战中战斗到了最后。

尽管在20军的战斗总结中非常严厉,但我们考虑到当时的客观环境,应该能知道180团当时作战的艰难程度。如今《长津湖之水门桥》正在热映,希望大家也能够了解历史上真正在水门桥战斗的这支部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