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别称

如题所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别称众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华夏、中华、九州、四海、神州。还有一些不太常听到的别称,如袭滑岁中原、天朝、瓷器之国、丝绸之国、茶叶之国、赤县、(诸)华、中夏、中州、(诸)夏、区夏、方夏、函夏、禹域、禹城、禹迹、禹甸、九域、八州、九野等等。
1、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据说,黄帝和炎帝为争夺部落结盟首领开战,史称“阪泉之战”,这次战争以炎帝战败而告终,炎帝一族从此并入了黄帝族。后来在逐鹿之战中,炎黄团体打败了位于东夷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展到今山东境内。后来炎黄团体与山东境内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了更加庞大的大华夏部落联盟,华夏一族的源流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族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星期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商朝时,由于实行了裕民政治,其国力强大且人口众多,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商朝本是属于东夷部落驱逐夏王而让返得天下,当时华夏族的人口仍然占了大部分,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2、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国家叫中国。秦统一六国后,疆域中囊括了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既“中国”,华即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曾写道,“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从此点看出,此时的中国人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3、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九州,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拍睁。此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城、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过江苏镇江时,写下:“九州生气侍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投,不拘一格降人才。”曾为毛泽东主席在文章中引用,流传甚广,诗中“九州”即中国。
4、四海,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辞源中“四海”一词的注释为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为大海,所以就将中国成为海内,将外国称为海外。
5、神州(1)古书《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邹衍的人,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唐代诗刘禹锡诗云:“何况菊香新酒熟,神州司马好狂时”。诗中“神州”即为中国别称。(2)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严格的说,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的中国范围,而且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3)如:汉朝的国号为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朝与外国签订卖国条约时签署的国名是大清。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从此“中国”一词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而且,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当然,鉴于中国历史悠久,所以它还有很多别称。
6、中原,历史上通称我国河南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
7、天朝,天朝是古代周边国家对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称谓,同时也是专制时代,臣子对本朝朝廷的尊称。“天朝”这一称谓,始自中国汉朝,汉朝、唐朝因为国力强盛,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藩属国的天朝体系。
8、瓷器之国,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
9、丝绸之国,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
10、茶叶之国,茶叶之路,亦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中国茶就风靡世界,当时出口茶叶的唯有中国,平均每年出口45万担,1867年出口增至131万担,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90%以上。 国人吃茶的历史要远溯到神农时代。《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是最早定居在汉水流域的农耕部族,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人们发现了茶的功用。 《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即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随着炎黄等各部族的融合,茶被传播到中原地区只是当时的茶还是作为菜食和药用。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
11、赤县,指华夏、汉地、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论转》:“中国名曰赤县神州”;按《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其黄曾天下,凡有九州,皆以小海环之,流通昆仑大海。我今教化之处,名曰赤县小洲,中为九州,法彼大洲者也”;即天下共有九大洲,神州为九大洲中的一个洲,名为赤县,赤县又分为九个州。赤县之九州即禹之序九州。
12、(诸)华,犹诸夏。指中原诸国。后指中原。《左传·襄公四年》:“劳师於戎,而 楚 伐 陈 ,必弗能救,是弃 陈 也。诸华必叛。” 杜预 注:“诸华,中国。” 晋 陆机 《吴趋行》:“穆穆 延陵子 ,灼灼光诸华。” 唐 柳宗元 《禡牙文》:“ 秦 定 百越 , 汉 开九郡,自兹编列,同于诸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和奏摺》:“今则 陕 湘 警报迭闻, 广 赣 变端又见。区夏腾沸,人心动摇。”(3)指中原地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说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 清 钱谦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于京口成服哭临恭赋挽词》之二:“静摄周函夏,分封断鬼神。”
13、中夏,“夏”本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王朝的名称。释义:(1)指中原地区。(2)指华夏;中国。(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