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个更高明呢?

如题所述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掌管权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面对藩王,朱元璋吸取了刘邦和司马炎的教训,在赋予藩王兵权的时候,也对藩王进行严格的管理。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的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大体的意思是藩王不能插手地方上的事物,藩王不能有税收的权力。朱元璋对藩王的态度可以看出,给你兵马,但是你没有经济基础,你就没有造反的可能。朱元璋为了限制藩王,在继承上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当然明成祖朱棣和明代宗朱祁钰是特例。

然而清朝对藩王却是“无圣命不准离京,”除了不能离京,清朝对皇子的待遇都非常好。康熙朝规定“亲王有粮、银庄和瓜果菜园四十二座。”后来,雍正害怕皇子们之间结党营私,建立起“秘密立储”制度。到了乾隆、嘉庆年间,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明朝不准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还是清朝更高明。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可以使皇子们没有别的想法,无论你多么优秀,你只能老实地做个藩王。然而藩王毕竟有兵权,等到朱允炆当皇帝以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朱棣作用灵活的策略,经过几次战斗以后,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追击,攻下南京。

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时候,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便是来都城,必须第一个亲王离开京都,第二个才能启程。朱元璋的目的,就是避免诸王互相串通,与中央对抗。可见朱元璋的用心良苦,但是最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朱元璋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他还害怕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皇明祖训》记载:“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也为朱棣发动靖难,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到了正德二年(1507年),朱元璋的第五世孙朱宸濠,他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承袭宁王。《明史诸王二》“擅杀都指挥戴宣,逐布政使郑岳,御史范辂,幽知府郑、宋以方。尽夺诸附王府民庐,责民间子钱,强夺田宅女子,养群盗,劫财江、湖间,有司不敢问"。

明武宗自称“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率领官兵,南下“亲征”。明武宗身边的嬖幸建议把朱宸濠放回潘阳湖。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守仁将擒获的朱宸濠押到南京,献给明武宗。明武宗最后在通州处死朱宸濠,除去宁王之藩。

相比之下,清朝的王爷就没有封地,把王公贵胄都圈在京城,每个月还能从朝廷领一份俸禄,这种好处就显而易见,他们在京城,距离皇帝近,皇帝对他们的约束非常地好,哪个王爷也不敢胡来。而明朝就不行了,藩王一旦成年,就必须去封地,皇帝的削藩,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和“宸濠之乱”。

总体而言,明清两朝对藩王的监管政策,本质上都一样,都是给吃给喝,然而藩王呆的地方不一样,就导致的结果不一样。明朝的天子没有能力的,就有可能被藩王夺取政权。然而清朝,还没有哪个王爷造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4
都改不了三百年亡的规律。
第2个回答  2020-11-26
清朝。清朝这个做法使王爷得到了监管,他们没有了兵权,就不能犯上作乱。
第3个回答  2020-11-26
我认为不准王爷进京,因为让王爷在外领兵可以防止地方势力抬头,危及中央政权。
第4个回答  2020-11-26
清朝更加高明,王爷出不了京城,就算有封地也无法控制,对清朝造成不了威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