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武状元,霍元甲连踢三脚都纹丝不动,他是谁?

如题所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æŽç™½ã€Šå¡žä¸‹æ›²ã€‹

说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人们一般都是默认为"文状元",也就是进士出身的;但实际上还有一类专门为选拔武将而生的考试,叫做武举,是我国史上唯一一位女帝武则天开设的,明清时期最为兴盛,魁首为"武状元"。

历史上武状元的名头虽然不如文状元响亮,但也出了不少名人,比如说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就是武状元出身,且是唯一一位由武状元出身官至宰相者,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再比如李遵顼,中国史上唯一一位"状元皇帝",也是西夏仅有的太上皇;还有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中国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

这个名字是不是听着很耳熟?跟著名武术家张三丰很像,但其实两人没啥关系。

清朝的武举跟科举差不多,一样都要经过重重考试,先是基层选拔,再是乡试、会试,最后再排出三甲,举办时间与科举同期,都是三年一次。我们都知道,清朝中途科举其实是停过好几次的,直到1898 年慈禧太后下后懿旨恢复武科举旧制,张三甲才有了考试的机会。

有时候必须得承认天赋这个东西,张三甲出生在开州(如今重庆)的一户农家里,祖父早年结识了一些闯荡江湖的好汉,学了几手功夫,便回乡开了间武术馆,教一教乡里邻居强身健体的招式。可以说张三甲的确出生在尚武之家,但要论起底蕴吧也还真是啥都没有。

但张三甲天赋高,受到尚武环境熏陶,自幼开始练武的张三甲哪怕是这些最基本的招数也耍得比旁人都要厉害,尤其他还力大惊人,小小年纪就能举起门口的石狮子。张家人觉得这个小子是块习武的料,就将他送到开州比较出名的高手杨国昌那习武,杨师傅夸其:"吾弟子盈门,唯有三甲罕见也。"

杨师傅去世后张三甲又有幸拜得清王庭侍卫杜回春为师,武功再次精进,一举夺得武举人的称号。中了举人就得进京赶考,但中国古代科举有个习俗,就是会试前一定要找一些在朝中任职的官员拜起为师,成为其弟子,张三甲就被恭亲王奕忻看中了。

对晚清历史比较熟悉的朋友看到奕忻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是清朝宗室当中的实权人物,洋务运动的发展也有其保驾护航,眼光自然不会差。果不其然,在1898年这最后一届武举中,武状元的名头落到了张三甲头上。

摘得状元之位后张三甲立刻回乡省亲,途中消息不小心走漏,要知道这可是开州有史以来第一名武状元,自然大为瞩目,大名知府大礼迎入府内,开州州官快马前去迎接,一时轰动了冀南。

张三甲回到家后登门拜访者那叫一个络绎不绝,人人都想瞅一瞅这武状元是不是有三头六臂,不然咋那么厉害?其中就包括了闻声而来的年轻时代的霍元甲。霍元甲找张三甲比武,结果连踢三脚张三甲都纹丝不动,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张三甲本就舟车劳碌,又对当时清王朝内忧外患的情况担心不已,再加上一直有人上门拜访,张三甲碍于同乡情面不好闭门不见,身心俱疲之下竟患起了重病,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22岁。

张三甲坚持学武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能够驱逐列强,精忠报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