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一、劳动合同调解仲裁法的规定
1. 仲裁时效的延长: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期间从原来的60天延长至1年,允许时效中断和中止,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2. 缩短审理期限:《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审理期限一般为50天,特殊情况可延长至60天,相比以往的规定,审理期限有所缩短。
3. 仲裁管辖原则: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争议时,优先考虑合同履行地,体现了合同履行地优先的原则。
4. "一裁终局"制度:为防止用人单位拖延时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部分案件实行"一裁终局",确保裁决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提高仲裁效率。
5. 免费仲裁: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减轻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
6. 举证责任分配:《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减轻了劳动者的举证责任,并要求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承担举证责任,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二、劳动仲裁法的规定
1. 总则: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2.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适用本法,包括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争议。
3. 解决原则:解决劳动争议应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 争议解决途径:发生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可以先与用人单位协商,协商不成时,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 证据责任: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用人单位掌握与争议有关的证据时,应当提供,不提供则承担不利后果。
6. 群体性争议处理: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时,可以推举代表参加调解、仲裁或诉讼活动。
7. 政府、工会、企业代表协调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
8. 对违法单位的投诉处理: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时,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依法处理。
以上内容对《劳动合同调解仲裁法》及《劳动仲裁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条理化整理,确保语义清晰、条目分明,同时保留了原文的法律条文表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